书籍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的封面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李杨

出版时间

2018-10-01

ISBN

9787301295441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跳出“重写文学史”的怪圈,将文学史问题置于“知识考古/谱系学”的视域,其关注重心不是“历史本身”,而是构造“历史本身”的解释、工具和方法。通过探询各种以“文学”或“文学史”为名的话语之所以产生的条件,追问我们的文学史写作是在哪些潜在的框架中展开的。

正如作者在阐述中不仅仅借助了文学领域的知识资源,还广泛涉及文化史和当代哲学,这本书的启发意义也不限于文学专业,而是对理解普遍的人文学科的现代建制都有帮助。

李杨,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专著有《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光晕——文化政治视域中的延安文艺》(即出)等。编著有《读电影——经典艺术电影》《读电影——最新艺术电影》《深圳新文学大系》等。

目录
导论“知识考古/谱系学”视阈中的文学史问题 1
第一节从“重写文学史”到“知识考古学”与“知识谱系学” 2
第二节“知识”与“文学性” 14
第三节“知识化”与“价值评判” 23
第一章“文学史”与“历史” 3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太好看了 尔等幻想去政治化之人反而只会让事情更加政治化,必须把自己以及生活世界的投入抛到政治中去,唯有如此,才能有真正的人出现。
看来我对凉老师的滤镜都是有理由的🥰
读完后感觉换了个脑子!简直是高潮迭起的头脑风暴。今年秋季以来最愉快的阅读体验。
五年前标注的时候提到了“要重读”,结果重读之后发现其时的激动已经消逝。深入历史比泛泛而谈要难
还有一点没读完,但是忍不住要写点什么,这本书真的是读得心潮澎湃的,有一种大脑中的污垢被一点点冲刷的感觉,以前的一些疑惑得到了很好的解答(例: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终于抓住了一些王德威所描述的那些抽象的内容,太舒畅了),同时也学到了好多新东西,不得不感叹一下作者的行文思路,太流畅了,一章一章一节一节读下来渐入佳境,感恩啊啊啊啊啊
读完头皮发麻,我天,写的这么牛。老师最牛的地方在于启发性,读完窥见一些现实的荒谬,于无声处听惊雷,很难具体写出我读完的感受。
解构主义/福柯理论用来具体实践操作的魅力尽显于本书——偏见中又有不少洞见。尤其是第六章关于“中国性”与“中国方法”的论述,让人不禁感叹,所谓“文学研究”,本身就是无穷复杂,需要无尽求索。
现在看来还是太简单了一点
看完了!很萌,对文学史写作中的意识形态性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但作为一本课堂讲义(?)很多地方只能做到点到即止,因此比起教材或专著,视之为研究某种问题的框架或范式或许更合适。不能回避的是,这本书也有某种确定答案后去发掘原因的先验思维,这可能是目前文化研究的总体弊病,总而言之一切都是意识形态(乐)当然,我们作为学生应该感激这种点到即止,它使得21世纪以后新的学者再去讨论“意识形态之后是什么”成为可能。好喜欢北京地区的当代文学研究,是很诚恳很自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