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论世界灵魂的封面

论世界灵魂

[德] 谢林

出版时间

2018-10-15

ISBN

9787301296998

评分

★★★★★
书籍介绍

《论世界灵魂》(1798)是谢林关于自然哲学研究的代表作品之一。从1796年起就致力于电学、磁学与化学方面的自然科学研究的谢林,在借鉴同时代其他人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启了自然哲学研究的征程。谢林的自然哲学研究不止停留在对经验事实的描述,而是追问这些事实的根据。借用“以太”“生气”“本原”等古代自然哲学的概念,谢林对重力、物质、光、电、生命等现象给出了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体现出谢林对19世纪德国自然科学研究的独特贡献。

谢林(F. W. J. Schelling, 1775-18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并称德国古典哲学四大家。代表作品有《自我作为哲学的本原》《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先验唯心论体系》《哲学与宗教》《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世界时代》《神话哲学》《启示哲学》等。

庄振华,男,1981年生于湖北汉川。2003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得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和近代西方哲学。

目录
中文版《谢林著作集》说明
《论世界灵魂》(1798)
人名索引
主要译名对照
译后记
用户评论
很遗憾,没读懂,看来你我还get不到作者的思想。
无限者借与有限者结合的方式(纽带)显现,并于被结合者中表现出存在于同一性中的本质。个别之物被整体的纽带贯穿(赋予灵魂)时,便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重力的精神-查拉图斯特拉?)而得以与整体永恒存在(光)。在绝对同一基础上的肯定性本质与否定性本质的二元对立,构成了自然二元结构的动态平衡,维持了自然本身的延续,生命持续的生成。近代自然科学单纯将那些共存的现象混同为因果,近代哲学家迷信某些持久不变的概念,但那只是在被自然束缚的某个层面上“归于消散的种种现象的纪念碑”,无法推论出更高的原因。据此谢林的同一哲学和自然哲学超越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局限,提出了更崇高的科学的目的,指向了那作为处在大全中的一(永恒者)。他充满自然界,因为“大自然不仅体现为永恒者的现象或启示,毋宁也是永恒者本身”。
如谢林所言,此书并不为《理念》之续作,所探讨主题和方式都完全不同。自然中普遍存在的极性,肯定本原与否定本原的相互关系才是贯彻此书的主题。如第一版序言所说,他很大目的在于对机械论和有机目的论进行综合,仅凭一种角度不能得到完备的解释。 很多人会对第二版序言中对一和多,无限与有限的关系的思想,光与重力的哲学性比喻心驰神往。但是这是1806年的序言,跟《理念》的附释一样,谢林已经历了很多思想进化,因此会发现跟原文主题有很大出入又有点联系。 他将光进行了双重性的区分(肯定的传播性、否定的物质性),这种区分跟波粒二象性的关系不好说。为了极性他还改进了燃素的概念为氧的否定,将它性质化而更灵活。 本书更精彩的部分在有机体部分。“构造本能”这一概念能够看到《判批》的影子,也能看到他综合机械论和目的论的努力
没看懂。
期待!
自然之诗
德国观念论运动时期的自然哲学确实是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可以说是谢林和黑格尔将当时的各种科学成果(但是现在看来十分过时)纳入到自己体系内的尝试,但是为了其体系的圆满也不乏有牵强之处。 恩格斯后来的《自然辩证法》很显然也是继承了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当然也包括齐泽克的《少于无》。
感觉精华是序言里的论文,以更加充满生命力的斯宾诺莎主义来推演出万物的纽带。至于正文则有点难以理解了。
二元与源泉。永恒者凭纽带的自身实现,充满了斯宾诺莎的自身神性之爱,也即创造的喜乐。有限者一旦将自身的死亡回溯提升为量意义的发生和能发生,就充满了感恩的喜乐。创造与感恩,都是同一物的永恒的自我祈祷。/谢林早年对自然、艺术的真正建构性的敏锐,以及赞叹、歌颂、灵视的能力,使得他必然在晚期投入神话和基督,这也是谢林对自己的Vollendung。 “难道不会发现,磁⼒的作⽤远不像我们如今以为的那么均衡吗,因为我们只能把铁与我们称为磁体的铁矿⽯相比较?——难道不会发现,或许每⼀个像铁这样的物体都有它的矿⽯,即都有那样⼀个物体,该物体对于它⽽⾔是⼀个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