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现实的社会建构的封面

现实的社会建构

[美] 彼得·伯格

出版时间

2019-02-28

ISBN

9787301302071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现实的社会建构》是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更是社会学领域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该书不仅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和理论知识,拓展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而且以生动的笔法,揭示了作为“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社会,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特性。

本书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的关怀。对于矫治社会学理论的退缩,该书至今仍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本书出版于1967年,是社会学领域的一本经典,是一本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涂尔干的《自杀论》齐名的社会学经典。本书的问世,开启了社会科学领域一个跨学科的学派——社会建构主义。

目录
前言/ 001
绪论:知识社会学问题/ 001
第一章日常知识的根基/ 025
第一节日常生活现实/ 027
第二节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038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先阅读绪论,再阅读译后记,最后通读全文,会更好地理解本书。
凭良心说话,本书是所有社会学从业人员必读书;译者在几年前就完成译稿但和编辑一起以极其变态的态度继续死磕每一句几年,贫僧无数次被其不厌其烦地打扰要求帮忙搞懂一个单词在特定语境的特定含义;虽然贫僧近乎重译的举动多次被译者推翻,本书确实是一本难得的靠谱译本。
三年前读过……只是通读过,很惭愧,连“一点微小的工作”都算不上
这本书都已问世半个世纪,很多研究者还抱着数据不放不才是最有意思的?
人创造的东西也在创造着人,这还是个动态的过程。将某些原始情景中产生的能够维持日常运转的观念客体化,这种客体化的观念作用于当下的人,当下的人又依新的现实情景而不断完善和修改那些客体化的观念,如此循环向前发展。为了让脱离了原始情景的人接受这些客体化的观念,让其不仅在客观上有效,也要在主观上合理,就有个正当化的过程,就是对之前客体化的观念进行一种解释和证明。正当化有四个层级:最基本的命名、对包含较多信息的情景的定义,形式化运作的理论、表面上拥有可直观性的能整合一切的象征世界。而象征世界被人接受需要一定的维护装置,神话、神学、科学、哲学都扮演过这样的角色。如此,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一整套被物化的观念就成型了,而每个新人都要被社会化,将客体现实内化,才能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只粗略理解了一点,还需再读。
在关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上,这本书是我所读过的书籍中的最佳。
主观的客观化过程,客观的主观建构。本书考察的不再是精英的思想理论的社会历史来源,而是作为日常生活“常识”的“知识”,这种知识由作为人群的社会通过语言及各种符号“客体化”为“现实”;“客观现实”再经过“社会化”的过程“内化”为人的“主观现实”;社会的运转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外化—客体化—内化”的辩证过程,实现人与社会的相互建构。 “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是客观现实,人是社会的产物。”在约定俗成之前,我们是否应该多问一句:为什么?
翻译流畅读起来毫无压力。作者反对狭义的知识社会学,把“知识”扩展到日常生活的经验性领域。现象学、历史学和心理学是这项研究的理论基础。比较有启发的是前半部分(恰恰不是本书的主体)hhh当然本书的亮点还是在对社会制度化和个人社会化的清晰梳理。入门必读。
了解知识社会学基本理论路径的必读书目之一,可以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向度——与曼海姆不同的知识社会学思考路径,在这两位的眼里,知识的范围变得更加宽泛、贴近生活,知识、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更为生动、可爱。我们得以从另一个视角思考知识与社会的关系。。
真好!!之后会再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