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制造儒家的封面

制造儒家

[美] 詹启华 (Lionel M. Jensen)

出版时间

2018-12-31

ISBN

9787301302293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多元交融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内涵与价值在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和挖掘。本书以“制造儒家”为视角,探讨了儒家思想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演变,引发我们对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
詹启华是美国圣母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副教授,专注于17至20世纪儒家范畴史的研究。他擅长中国思想史、民俗史以及中西交流史。徐思源,江苏建湖人,癸亥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于政府部门工作,其研究兴趣涵盖明清天主教史与宗教社会学。两位学者共同致力于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
推荐理由
《制造儒家》一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的起源、演变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作者通过分析耶稣会士、中国知识分子以及西方学者对“儒”的诠释,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的互动。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引发了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对于那些对中西文化交流、儒家思想或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佳作。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中西文化交流、儒家思想、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对历史哲学、宗教研究有所涉猎的学者
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制造儒家:中国传统与全球文明
目录
致谢(Ⅰ)
附注(Ⅷ)
中国历史纪年表(Ⅸ)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书是得了专业学术奖的,美亚上的普通读者评论,能当专业评论看么。这才叫故作耸人之谈呢。
被豆友的介绍“中国版《东方学》”骗了。。。如果说主题是通过耶稣会传教士与儒家的遭遇,来讨论基督宗教乃至西方的self-constitution。那么下篇就显得很脱节。属于很娴熟的学术操作,历史意义不大,可惜了这么优秀的翻译!
没看多少就觉得看不下去了…也不是不好,就是觉得行文太过啰嗦了,对选题也不是很感兴趣:这种百分百的中国传统,用文明接触和文化冲击的视角来解读,总觉得有些牵强,对我们中国人也没有特别大的意义,或许西方读者会觉得有趣吧~ 翻译非常良心,译者总能在读者最需要了解名词原文的时候给出英语和拉丁语单词对照,真是有心了。
@2020-06-09 04:47:55 @2020-12-20 15:16:42
真是我见过最好的翻译,水平高且负责。相比之下,作者Jensen本人的很多细节错误,从导论把“文明卫生单位”中的“文明”误读成“中华传统文明”,到后面把“不一孔子”翻译成“不只有一个孔子”,不免让人怀疑其汉语水平是否真的胜任本书的课题。所以本书其实研究视角上的价值要大于研究内容本身:指出现当代语境下对古典的溯源考据其实是对考据者的时代的反应和重构。在这一点上,利玛窦和胡适对儒家的再解读具有某些相似,在于他们都试图证明中国与西方文化传统的同一性,而有趣的是,利玛窦在前民族主义时代的重构儒家让自己进入了中国的身份之中,而胡适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重构则试图让中国成为西方。胡适的尝试多少让我联想到以河殇为代表的八十年代,而作者将这种尝试解读为对民族主义的超越则是颇令人怀疑的。
太过于学术化,没有什么可读性
“制造”这个词越来越“时髦”了,但是在时髦意义下又有被泛化的趋势。对“儒”本身的历史解构与思索确实深得我心,其中关于“现在”或者“过去的今天”的儒学源流考据亦是分析得鞭辟入里,精彩纷呈,知识储备与史料援引也相当规范。
此书虽获得学术奖项,但就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来看,二元主题的分离现象严重:前半段几乎可以单独成书,作为耶稣会在晚期帝国的身份认同与对“儒”、“孔夫子”的再造,切中了标题的manufraction一词的意义;略显疲惫的后半段竟直接跳到民国诸家对儒起源等问题的讨论,读的不免吃力。虽然后半本仍有挑起本人兴趣的地方,如最后一章讲的胡适,但恐怕和制造儒家没太多瓜葛了
@2020-06-09 04:47:55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