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西文化关系通史的封面

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张国刚

出版时间

2019-11-01

ISBN

9787301307830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清晰界定了不同时期“西”的意涵,并依据各个时期中西关系的特征将自先秦至1800年前后数千年的中西文化关系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上卷主要讲述从远古时代到郑和下西洋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关系(1500年以前),下卷则是大航海以后即晚明和盛清时期(1500—1800),全面拓展了近代以前陆海“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意蕴。

本书打破了既往以历代王朝为主线的叙述框架,将中西关系置于世界历史的背景中,在每一阶段内,分别就海陆交通、对外关系、商贸互动、文化交流、异域宗教等进行历时性考察;努力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多个层面展示中国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复杂历史过程,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揭示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与碰撞、理解与误读的文化意蕴与“规律”,完整地呈现出中西方文化交往和对话的历史轨迹和丰富面向。

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曾在德国执教多年。著有《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德国的汉学研究》《佛学与隋唐社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文明的对话:中西关系史论》《唐代家庭与社会》《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等著作。

目录
上卷
第一编西域南海与胡天汉月
第一章中国与西方: 传说与史实
一、 中国与西方
二、 先秦中国对西方的传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经典。
很值得细读的大部头
国刚师的书直接拉满
宏伟巨著。根据老师要求读了第一章、第28和29章。第一章读起来还蛮费劲,后面的两章挺好读。摸摸立一个flag希望今年暑假能读完~
上下两册的大部头著作,梳理得很好,史料翔实,可以做相关研究的“词典”参考。如果能把近年来最新的跨文化艺术研究成果结论,更多地纳入其中会更好吧。累啊
作为入门书、教科书,没什么理由不给满分,常翻常新。
明朝建立之后,首先关心的是恢复国内生产和安定政治秩序,除加强保卫西北边境以全力防范蒙古势力复辟外,对海外各国采取了和平稳定的政策。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即明确宣布朝鲜,日本,大琉球,安南,小琉球,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谥亨,百花 了,三佛齐,渤泥等十五国为不征之国,并多次主动遣使海外诸国建立联系。朱元璋放弃了唐宋元以来的市舶传统,废除了宁波,泉州,广州等地市舶司,而采取消极的朝贡贸易方式。各国输往中国的货物,政府选用60%,其余物品则享受在中国境内免税销售的优惠政策,回赐的物品价值往往远高于贡物本身的价值,实际上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负担。此外,东南亚地区的海盗,私人海商集团和逃亡海外的反明势力也经常与真正的日本倭寇相勾结,形成一支庞大而复杂的“倭寇”队伍,经常性地骚扰中国
资料与学术史堆砌的放大版维基百科,问题意识约等于无。中西文化交通,涉及这几个重大议题:第一,传说中的中国与西方交通是如何的,通过译名对校,存在哪些可能性,这形成了所谓西源于中或者中源于西等各类当下话语权的讨论资源;第二,古中国踏马匈奴、统领西域的流程是怎么样的,这涉及先秦至于两宋的异族异国,它们之间是如何进行争锋、进行商贸的,这形成了当下中国领土的西北属地问题;第三,异域文化是如何汇于中国,形成中国特色的异教的,如西域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Islamism等,这构成了中国人宗教文化的所执问题,即当今境内宗教政策的基本理论参考;第四,欧人入华与华人观欧的双向互动又是怎么样的,这形成了西人与中国士人互动的心理研究,即现代化的路途究竟应该往哪个方向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