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增订本)的封面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增订本)

陈平原

出版时间

2019-10-01

ISBN

9787301308264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合刊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和《漫说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两册“有趣的小书”,是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三位学者1985年到1990年切磋学问、品谈文章的记录。“三人谈”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命题,关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打通了近、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格局,扩大了研究领域,在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漫说文化》收录各自的回忆文章及各集的序言,阐明了编者对“散文”的独特理解,注重突出文化意味。首版出版于2004年,而三位学者于2018年10月进行了又一次畅谈,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也有了新的理解和阐释,新版收入这一长篇讨论。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主编、主要作者)、《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天地玄黄》《岁月沧桑》《绝地守望》)、《拒绝遗忘》《岁月沧桑》《安顺城记》(主编)等。

黄子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主要著作有《沉思的老树的精灵》《幸存者的文学》《革命•历史•小说》《害怕写作》《远去的文学时代》及《历史碎片与诗的行程》等。参与编著“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漫说文化”丛书、“中国小说年选”及《中国小说与宗教》《香港散文典藏》等。

陈平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著...

(展开全部)

目录
小引 陈平原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写在前面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2019-11-23 16:31:04
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在小圈子里的讨论(黄钱陈)已有互相唱和的嫌疑,而稍大一点的圈子(北大中文系)也只给些不痛不痒的建议,所以后来遇到外国学者不留情面的批评,黄钱陈的应对明显有些手足无措。其原因在于中外研究界思维方式的不同,更在于自身思维的局限与僵化。往往你认为理所应当的,他们却看出逻辑谬误;你以为深刻精要的,他们却点出“深刻的片面”;你自认做的是一番大事业,他却指出根基还未打牢,何故就急着“封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构想从实践上来是失败了,著作的流产就是明证,娇艳的花儿开得太早,只是抢走了果实生长的营养,落得如今满树枯黄。现代中文学科要突围,还是应多与外界多交流,最重要的更是更新思维方式,否则故步自封,是一定不会进步的。
没有哪一篇论文可以离开它的感觉……
“打破近现当代学科界限”的“整体感”;二十世纪形成的“世界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加入”;悲凉;民族特点;“现代化”;“改造民族灵魂”;文学研究的“去政治化”。 视点的转换、对旧有研究方式的突破,都很有启发。王瑶、洪子诚以及日本诸位左翼学者则或隐或显地叩问了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三十年代革命文学在该理论框架中的失去:他们围绕的主要还是八十年代对五四的复现。以及对新时期文学过于乐观地期待着,而到今天再看,究竟出现了什么深刻的作品呢?当然我们不做这种成王败寇式的事后评价。 就他们理论作用本身还不够深刻的方面来看,“现代化”与“民族国家”两个繁杂的思想主题必须研究通透,尤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
三位老师回忆80年代的岁月,既有学术也有生活。理想中闪烁着朦胧,严谨中带着乐趣。
三人谈五星,漫说文化四星
从言说方式可见三人风格:陈平实,钱动情,黄尖锐。年轻的时代已经远去,但读毕依旧感其激情。现代性/现代化是打通二十世纪的线索,这一点至今未变,只是各门各派在争夺对现代的阐释权。
专业必读。打开格局和视野。 后面的漫说文化挺丰富。
全书洋溢着一种独特的80年代文化氛围,激情的创新与鲁莽并存。但从今天看去,过于直接张扬的民族意识还是使得本书存在太多的缺陷。正如日本学者所说,西方国家带来的战争创伤与文明可不可以分开来看?这样才会有更为健全的文化意识。同理,所谓的走向世界绝非口头说说,它需要更为耐心的建设,而不是一味地突进和想象。老一代学者世界视野的限制与方法论上的落后,使得这本书无法解决它原本提出的一系列珍贵问题,并遗漏了许多历史线索。而这一切,或许就留待将来的学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