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的封面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

[美]林恩·亨特

出版时间

2020-06-30

ISBN

9787301310854

评分

★★★★★
书籍介绍

新文化史领军者林恩·亨特代表作

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成就,在于构建了一种影响至今的政治文化

畅销30余年,近10个语言版本,中文修订本全新推出

——【内容简介】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是改写法国大革命史的典范之作。不同于过往对大革命因果的探讨,林恩·亨特转而关注大革命的过程和经验,尽力挖掘革命者的意图及其行动逻辑。

法国革命者极力与过去决裂,建立新的民族共同体,由此催生了大量新言词和新意象,构建起一种影响至今的政治文化。动荡的革命十年里,密谋与公开的张力,在政治宣传中若隐若现;服饰、历法、节庆等广泛动员民众,使政治权力渗入日常生活;自由女神玛丽安娜与男性巨人赫拉克勒斯作为意象,不断竞争谁更能代表国民……亨特认为,语言、意象、仪式等象征实践隐含着某种逻辑,不仅表达了革命者自身的利益、价值和期望,更重新构建了社会和政治关系。

亨特还考察了法国各地对革命的不同接受态度,以及革命者的社会身份。她指出,新政治阶级在政治事务上是新手,相对年轻,社会构成多元化,又是相对的局外人,大多在旧制度下处于边缘而备受排挤。这一阶级与新政治文化同时产生,它对新思想和新象征的回应也塑造了其自身。

——【编辑推荐】——

(1)林恩·亨特是新文化史运动的领军人物,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本书是其代表作之一,被誉为重写法国大革命史的经典之作。

(2)本书首次出版于1984年,斩获美国历史学会太平洋海岸分会1984—1985年轻学人杰出著作奖。

(3)畅销30余年,近10个语言版本,备受国际学术界的赞誉。

(4)中文本全新修订再版,译自英文本20周年版,译文典雅流畅,经典升级。作者林恩·亨特专为中文修订本撰写新序,对近数十年的相关学术成果与研究趋势做出精彩总结。

(5)图文并茂,21幅插图、10张表格、2幅地图,涉及服饰、印章、节庆场景等,以视觉资料生动呈现法国大革命史的趣味细节。

——【名人推荐】——

一部里程碑式的力作。

——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

在整整一代专注于前因后果, 却甚少涉及其中内涵的学者后,我们终于迎来了林恩·亨特,一位能对法国大革命自身的组织与经过细心钻研的大家。该书博采一众前人之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独到的理论框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份研究必将长期居于学界讨论的焦点,并引领一时学术之潮流。

——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

林恩·亨特试图揭示革命文化中政治行为的规则,她巧妙地用过程代替了结构,用语言代替了阶级,用符号代替了意识形态,用形式代替了内容……本书以活跃的思考、惊人的见识,以及无比清晰的条理性,在诸多议题上给予读者全新的启发。亨特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史学界在法国大革命问题上的研究导向。

——西蒙·沙玛(Simon Schama),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和艺术史教授

亨特的叙述生动翔实,引人入胜。她对大革命时期的雕像、徽章、仪式,以及其他“微观政治技术”的探讨,颇具想象力与启发性,赋予了她所谓的一种全新的“政治文化”以实质性意义……一部理论性与趣味性兼备的佳作。

——乔恩·克兰肖尔(Jon Klancher),卡内基梅隆大学英语教授

不同于马克思或托克维尔,林恩·亨特将法国大革命视为一场政治文化上的重大且影响深远的变革。她以严谨的行文、清晰的条理,探讨了革命的修辞与象征,论断精当而不脱离常识。总之,本书凭借其精彩阐释,有力捍卫了个人自由意志和公众参政理念。

——罗伯特·福斯特(Robert Forster),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法国史教授

亨特在《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中指出,法国大革命见证了诸多新的政治“微观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使服装、仪式、语言和行动都充满了政治含义,从而为权力的表演开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天地。

——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社会学教授

全书文字精雕细琢,内容引人入胜,堪称一部无可比拟的重量级作品。

——伊塞尔·沃洛克(Isser Woloch),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激动人心……《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一书旁征博引,融法国大革命之方方面面于一炉,无论专家学人还是一般历史爱好者都能从中获益,实是不可多得的一流著作。

——威廉·斯科特(William Scott),《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亨特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把政治理解为“政治文化”,理解为对符号的一种回应,而不是就特定的政治活动而言。……该书最具开创性之处,在于她所谓的“政治地理学”,或者更确切地说,大革命期间什么样的人控制了地方政府。亨特对旧的权威阐述发起挑战,提醒我们一个人对革命法国的看法部分取决于其选用的视角……任何对法国大革命感兴趣的人,都会从亨特的这本书中获得启发。

——诺曼·汉普森(Norman Hampson),约克大学历史学教授

亨特对18世纪90年代政治图像学的考察,受益于莫娜·奥祖夫、莫里斯·阿居隆和让·斯塔罗宾斯基等人的研究良多,但也做出了新的突破。本书第二部分对那些试图掌握和操纵新政治文化之人的考察,更是亨特的研究极具原创性之处。从话语交锋到日常政治,该书所论甚广……作为法国大革命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实为法国史学者的案头必备读物。

——戴维·G. 特罗扬斯基(David G. Troyansky),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法国史教授

在法国革命政治文化的众多研究者中,美国历史学家林恩·亨特堪称一位杰出代表。她的力作《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全新的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画卷,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法国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启迪。

——高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林恩·亨特(Lynn Hunt),美国当代知名历史学家,新文化史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历史学教授,也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成员、美国哲学学会成员,2002 年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法国大革命、文化史、性别史以及史学史等。她的著述颇丰,先后被翻译成14 种语言,代表作有《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等。

汪珍珠,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译著有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蒂利的《法国人民:四个世纪、五个地区的历史》等。

目录
中文版序言......v
二十周年庆版本序言......ix
1984年版本致谢......xiv
法国大革命简明纪事表......xvi
缩略语表......xix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是在景军老师的书的综述部分,很多人说两种完全不同的奇怪的说法,新文化史不关心政治史,或者西方又重新关注政治史,所以我们当下需要重视政治史(然后一转,传统的制度职官)我觉得还是需要看看这书,什么是新政治史或者政治文化研究?这书需要放置于语言学的转向的大背景底下阅读,小威廉·休厄尔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历史学文化转向是两种不同的趋势,一个是历史学家接近人类学,一个是历史学家接近文学理论。下一步有时间,系统阅读一下中国近代史对于zz文化的尝试。法国大革命简直就是各种新兴史学理论的试验场。
跟大家说一句,她的同事Margaret Jacob是研究共济会的权威。
新文化史的典范。作者并不认同传统的Marxism的看法,也不认同富朗索瓦傅勒的修正观点,更不认同托克维尔的"混乱无序"的推断。几乎从象征和符号以及群体社会学的层面上重构了整个法国大革命,她指出,革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叙事,而是在整个过程中由革命者和革命符号之间互相形塑和创造,是一种对于未来的美好的向往激励着『共和主义』的传统。作者更否定了亨廷顿关于一切为了政治现代化的断言。醍醐灌顶,但是翻译扣一分,有些句子佶屈聱牙,也可能是我的水平不行。
是绝对权力的梦想最终形塑了法国大革命的整个过程,而法国人始终相信,他们能够建立一个与过去不同的、以理性和自然为基础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打造新人、重新构建人性、给人性打上新的印记,这才是大革命政治文化的根本。大革命一直迷惑我们至今,它催生了这么多现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它应该是一个时刻,就在这一刻人们发现,政治是蕴含巨大效力的活动,意识转变的代理人,性格、文化和社会关系的铸模。然而林亨特这样一种Marxism史学的解读不知道有没有成功,但其实他并没有超越傅勒以来对大革命的Liberalism解读,只是他在书中对大革命的权力诗学之解读,倒有些趣味,但不知有没有超常发挥。
从语言、文化、民众、政治、服饰、性别及心理学等各方面深度剖析这场革命,肥肠推荐阅读!!!
!!!写的真好啊😭翻译的也很流畅😍(部分段落真的有想大声读出来的冲动)带着这样的视野去看辛亥革命以及民国初年的政治文化确实有不一样的启发(乱讲的)
看不懂,但看出来她对象征性隐喻的热衷
典范之作!关于政治文化的探讨,对修辞、象征仪式方面的讨论感觉比后面的选举数据分析等好一些,话语可能与政治文化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吧。*疯狂写笔记*
“法国革命者极力与过去决裂,建立新的民族共同体,由此催生了大量新言词和新意象,构建起一种影响至今的政治文化。动荡的革命十年里,密谋与公开的张力,在政治宣传中若隐若现;服饰、历法、节庆等广泛动员民众,使政治权力渗入日常生活;自由女神玛丽安娜与男性巨人赫拉克勒斯作为意象,不断竞争谁更能代表国民……亨特认为,语言、意象、仪式等象征实践隐含着某种逻辑,不仅表达了革命者自身的利益、价值和期望,更重新构建了社会和政治关系。”
以本书而论,法国大革命的跨时代意义,在于将「革命」的主题渗透进了公众的日常话语与日常生活,而形成一团雾气,而形成「文化」,而形成「意识形态」。从此,每个人都不得不卷入了「政治生活」的波涛之中。至于究竟发生了什么(比如阶级隆替与经济起伏),对于身在漩涡中的普罗大众而言,反倒并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