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书写“中国气派”的封面

书写“中国气派”

贺桂梅

出版时间

2020-09-30

ISBN

9787301315736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从“中国经验”出发,书写“中国气派”。这是一个有名学者的中年之作,显出难得的丰厚、绵密与深远。

如何评价1940—1970年代的当代中国与当代文学,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与知识界仍是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本书稿历史性地分析了制约着1940—1970年代中国及其文学实践的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民族主体性建构的不同面向,强调了当代中国作为一种“国家”形态的独特性及其文学实践的复杂层面。这对于摆脱主观性的价值判断,而从具体的社会—历史结构关系中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实践史,具有针对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联系到当前知识界对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问题等的讨论,更具有特殊意义。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史、思想史和当代文化。已出版《批评的增长与危机——90年代文学批评研究》《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历史与现实之间》等,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民族形式问题与当代文学史的理论重构
引论:民族形式问题
1、 民族主义理论与中国问题
2、 民族形式论争与当代文学的起源
3、 人民政治的文化逻辑与民族形式书写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就像贺桂梅老师所说,我对前三十年的文学也总是带有一种偏见,读不进去,不喜欢,会忍不住用政治、文学的框架来进行分析,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偏见,给我带了另外一种阅读和批评视野,在我的论文写作和研究项目上都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史料也很扎实,在后记中贺老师说每一部分都花了一到两年的时间,真的很让人很钦佩。
从“中国”视角理解50-70年代文学,一定程度上跳出所谓的政治或社会主义文学框架,看似别出新意,找到了另一种“当代文学”。然而,莫不是又一种迎合当下主流话语热点或趋势的学术行为?
逆用髌骨行人
对于文艺理论实在看不下去……讲毛诗词的一章还有趣一些,大略谓对于革命群众而言,「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远比枯燥的马列理论能激发革命热情。
以“民族形式”为切入点,以现代文学为参照系,尝试为50-70年代的当代文学建立原理性的论述
在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同学,也补了一堂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的课;在文学、历史、社会这样代表一个学科甚至更大内涵的“大词概念”里,重新理解中国问题的复杂。
看了结语之后觉得二星保守了。 逆练福柯,逆练柄谷行人,把国家对社会的统治视为正当,对民族问题完全汉族中心主义。更不要提随处可见的历史暴论。 我求求文化研究学者能不能对历史克制一点...
可见贺老师构建新的文学史叙述的野心。不过我还是难以完全尽信的是,相对于新左作为靶子打的“一体化”论述,新左的论述到底有哪些实质上的突破?(贺在其中还侧重于民族而非阶级)还是只是用“民族形式”为“一体化”进行了辩护?细读非常精彩,导论的理论综述也十分清晰,对民族形式论争和五四启蒙主义的民间进行区分也颇为精彩,但“逆写柄谷行人”的问题仍然在于,谁的民族?如何民族?何谓文明?谁的文明?贺将“民族形式”的建构视为核心,却并没有反思民族形式本身是否是一个想象或伪概念。这个角度上,即便是被建构的民族形式,也难逃本质主义的民族想象(例如借用费等关于“乡土”的人类学研究)。如果民族形式被如此本质化地处理,那么自然就很容易导出另类现代性的结论。对于前三十年文学的解释力倒是再解读以来最强的之一,为此加一分
和打开中国视野形成对话
当代文学除了42年的谈话之外,38年的民族形式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