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在野之学的封面

在野之学

贺雪峰

出版时间

2020-10-01

ISBN

978730131622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为著名乡村研究学者贺雪峰教授系统总结华中乡土学派的研究方法,并进而更上层楼,扩展到对中国目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总体反思。

其核心观点就是通过“饱和经验”,来培养研究者的“经验质感”,从而建立真正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性,而不再把中国作为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试验场。

华中乡土学派是发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的村治研究谱系,以实地和田野研究为鲜明特征,经过1980年代的张厚安教授、1990年代的徐勇教授、2000年以后的贺雪峰、吴毅、项继权等学者的几十年积累,终于蔚为壮观,成为中国乡村研究的重要力量。

在他们看来,乡村研究既是最好的经验研究的场域,也是建立中国学术主体性的基本学问。这一学派形成的研究风格可以这样描述:“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

贺雪峰在本书中从“饱和经验”开始,系统地展开了这一学派的研究方法和诉求,从经验的获取与分析,理论灵感的培养和建立,中国学术的主体性,乡村研究的基本策略和原则,学生的具体培养,等等。

本书从整个学派和作者本人深厚的学术研究出发,对研究的具体细节和宏大问题进行了连贯的探索,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本土学者的方法论研究著作,不仅对于乡村研究非常重要,即便对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也必定会有颇多启发。

贺雪峰 1968年生,湖北荆门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他为核心的学术团队被称为“华中乡土派”。其著作《新乡土中国》、《大国之基》、《治村》等都成为当年度重要的学术畅销佳作。

目录
序言 知识在于解放思维…………………………………………… 001
第一篇 饱和经验…………………………………………………… 001
饱和经验法
———华中乡土派对经验研究方法的认识 …………………… 003
论经验质感 ………………………………………………… 02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个学派的勃兴所依赖的条件不可谓少:恰如其时地回应时代巨变、独辟蹊径的勇敢者牵头、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小心站立。中国当下的社会科学真的不是靠少数天纵之才带着往前走的,不如坦诚承认我们的“先天不足”(学科生源、学科知识积淀、在各高校的学科相对劣势地位、学父们从政治场域移植到一个新领域的斗争惯习、小资玩票学生的青睐)。王汎森的“天才成群而来”命题其实只是对一种知识发生与传播的某种规律描述,在这件事情上没法做因果推论的。华中一脉,兴也勃焉,来日方长,之后走向何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面学生们是否还有能担任起ethos的英雄。
烂书一本,“田园”学者的无能狂怒罢了。不与世界接轨,中国的社会科学将完全不具备任何“科学”之性质!这句话不好听,但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按照类似办法,办了一学期读书班,效果很不错,希望能延续下去
扎根理论的搬运工嘛😅是人家data saturation没讲清楚,你怕中国人看不懂吗😅
华中乡土派反复谈到的“饱和经验法”、“经验质感”,从经验积累层面它确实有量变到质变的存在价值,但从逻辑推导层面它的边界和评判标准各是什么,是暧昧的、模糊的、玄学的。
哼,我就打五星
核心观点就那么几条:“大循环”就是从实践出发,用西方社会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中国的经验事实,建立中国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小循环”就是在既有的理论体系中寻找社会问题。培养研究生需要“两经一专”(经验和经典,专业化)。
自我陶醉的典型个案
华中乡土派(乐)所谓的“饱和经验法”和“经验质感”,其实也就是“常识”,但不得不说,你要怎么让一个在城市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去理解乡村呢?或者说,描绘一个村的村治逻辑,其意义何在?并不是在泥土里扎根就可以建构本土社会科学的。
的确在此看到了某种学术净土的影子,若有幸成为贺老师的学生则为之大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