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新启蒙”知识档案的封面

“新启蒙”知识档案

贺桂梅

出版时间

2021-02-28

ISBN

9787301318744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文化“新启蒙”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观念、知识体制与思维框架构成了近四十年来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们理解当代中国乃至整个20世纪的基本认知装置。本书希望在批判性地反思历史的基础上,重新描画80年代文化地图,以作为推进现实思考的参照。全书探讨六个重要思潮,包括人道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寻根思潮、文化热、纯文学实践、“重写文学史”思潮。这种考察采取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融入跨学科视野,以文学文本为主,扩大到美学、哲学、理论、历史研究等领域,力图把80年代思潮作为具有“共振性”的文化场域来加以把握;也努力把中国问题放在全球视野中展开讨论,从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整体性历史视野中揭示出80年代中国文化实践的不同面向,及其与中国当下文化现实之间的关联。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12年曾在日本神户大学担任特任准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同时进行当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现状文化批评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出版著述《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思想中国——批判的当代视野》《赵树理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性》《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等。

目录
绪论重新定位80年代·中国·文化 1
一、研究视角与知识社会学 1
二、“新时期”意识的由来:一组意识形态框架 16
三、全球视野中的70—80年代转折与中国 27
四、文化与现代化:“五四”传统与现代化范式 40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太嗯了
获益良多。 资料翔实、论述缜密而近乎密不透风的80年代文化史,多少揭开了本学科内部一直笼罩着的诸多直到今日也无法完全挥去的重重面纱,又是如何受制于特定历史时期与不同意识形态并在竭力摆脱其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纠葛。你当然可以在前行中试图摆脱这些面纱,但你所见之人却几乎仍然在这面纱之下生活。
看完了五分之四就剩下纯文学没看结果考试就整纯文学,呵呵呵哈哈哈哈,天丧予!天丧予!
第二版
1.立场和结论先行 不就事论事 忽略了研究对象的复杂维度 使论文成为扁平的政治驳斥和宣传文 2.双标 明确的稳固立场及二元对立视野 对理论方法双标使用 到底谁在宏大叙事 3.不讨论具体文本 有很多基本的知识错误;这种方法正来自学术旨趣及宏大叙事企图 和年鉴学派长时段拒绝考察微观历史事件的方法同构 但又没能运用传统社会学或历史学方法 只以个别文献说事 后见的去语境批判 其指导思想不是解构某种意识形态 而是继续革命 4.学术体质规范论文标准化导致理论的装饰性运用 对思想家的引用没能回到其思想语境/谱系 5.不留讨论空间 用单一方法和视野解释 造成强行过渡和缺乏论述 也潜在否定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可能 6.这种单一也导致对艺术研究方法的屏蔽 却以艺术为研究对象 7.简单的重复导致章节内容相互重复
有助于重新思考中国问题
贺桂梅老师,左派兵器谱! 伊格尔顿、德里克、阿尔都塞轮番上阵 五马分尸李泽厚 十八班武器样样精通,精准宰杀老自由派 以后老自由派们的坟头就刻上一句话: “以反思之名拒绝反思”🤣🤣🤣
如作者所言,重返80年代是站在“外部”的视角也只能站在外部的视角才能实现。那么就要问,又该如何以一种外部的视角来看待“重返80年代”?当然,这并非眼下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作者没有说清楚的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仍然生活在80年代。在这个年代,多少学术、多少思想仍然没有超脱作为“内部的他者”的主体性?
理论上似乎还是浅了点,不过毕竟初版也是十多年前的了。最佩服搞文化研究之类学者的一点就是收集材料确实广啊
人道主义主要是从批判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李泽厚康德美学做突破口。现代主义应是第三世界先锋派的主体性,要破除西方中心主义和重新形成与民众的连带性。寻根从人民国家到文化民族,有民族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张力。文化热是美国社科重新阐释韦伯,韦伯本身就有两面。纯文学是80年代前期处于文学政治二元结构,中后期是非政治诉求,表现为诗化哲学、新批评、重写文学史,但都是体系内批判。重写文学史只是传统到现代,不如毛和鲁迅更立体和具体,85学人的抗议姿态限于学院内部。贺桂梅武器就是福柯+沃勒斯坦,我理解她的进路,即外部知识批判主体+内部启蒙主体,问题涉及到康德知识批判主体在人文是否有效,以及福柯的内部启蒙的自由是否无法选择善恶。我现在对新左的态度更复杂了,主要是我不知道很多人事,随着汪晖去香港,新左走向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