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生成主体性的封面

生成主体性

刘哲

出版时间

2021-04-01

ISBN

9787301320419

评分

★★★★★
书籍介绍

近代以来,经典哲学理论把人作为思想和行动的主体,赋予主体以奠定人类理性生活的重要地位。人们由此错误地把主体性等同为人类反思的自我确定性和自足性。从18世纪起,思想界对绝对自足主体理论展开持续的批评,把它视为扭曲外部实在、造成世界碎片化以及技术化操控自然的思想根源。

本书以20世纪法国最杰出的现象学家之一莫里斯·梅洛-庞蒂为主要对话者,澄清主体性所依赖的具身性构成条件及其非自足特征。梅洛-庞蒂认为,构成现代世界理性生活基础的主体性概念同时包含自由和被动双重向度。世界以及事物的实在性只有在与人的原初知觉意识关联中才得以自我显现;主体性生命则在丰富和完善世界意义的经验进程中不断自我展开和自我超越。同近代笛卡尔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理论传统相对立,梅洛-庞蒂的先验现象学所要建立的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中不断生成的具身化主体性理论。正是在生成主体性的意义上,梅洛-庞蒂要为现代生命的主体性根源重新做出辩护。生成主体性准确揭示了现代人在世界之中始终面临解体危险的柔弱特征。现代人的主体性生命不是在人类理智中把神性内在化,而是在各种自然、社会和历史的偶然遭遇中自我追寻。

刘哲,1977年生,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主体性理论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伦理。已出版《黑格尔辩证-思辨的真无限概念》,2009;合作主编《理解梅洛-庞蒂》,2011;主持编写《中国机器人伦理标准化前瞻2019》,2019;在Idealistic Studies, Philosophy Today, Fichte-Studien, Chiasmi International,《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和论文集出版论文近20篇。

目录
导 言 1
第一章 意识的先验自然主义 1
第一节 反实在论的完型概念 6
第二节 从完型到结构 15
第三节 行为结构的分层和结构化 2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复审大爷(轻声)飘过~
第一章第四章全部。非常有用的读书笔记
基础是对梅洛—庞蒂前期两本著作的重构,以此提出有关意识自我关系的主张。关键时刻有两个,一个是知觉如何具有内在超越性,即肯定现象的真又承认它与主体的关联;另一个是如何将主题时间化,因之也是偶然化和脆弱化,避免绝对化。前一个时刻难免与德国观念论传统相一致,但梅洛—庞蒂试图突出知觉的具身性,这样就必然会过渡到对第二个时刻的讨论。此时就涉及胡塞尔时间概念的运用,也是梅洛—庞蒂分享黑格尔洞见但又与之有别且可能有所超越之处。
本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研究,作者思路清晰而严谨~全书通过重新梳理知觉主体、身体、外部世界三者既分别又统一的关系来论证基于结构概念的先验自然主义是如何可能的。通过将主体概念最小化即通过承认主体是脆弱的也是处于不断生成之中的,作者试图克服实在论与理智论中存在的身心二元对立,将心灵纳入自然世界的结构化整合之中。不存在永恒的主体,它与体验性时间意识同义;身体的重要性在于通过由符号行为构成的主体性身体空间的交互实践,主体得以成为具身化主体。法国哲学传统中对开放性、事件性(时间中的个体性)、无限性的强调在本文也有体现。生成现象学所要还原的本原(l’ariginaire)即探求其他事物之可能实在以及可能被思所依凭的条件,但这显然并不能解决主体与本原世界的终极地位问题。
😭!!!
刘哲老师的问题意识来自德古和海德堡学派的自我意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梅洛-庞蒂早期两部经典著作进行了解读。 优点是论证梳理的清晰和严谨,但是感觉梳理有点详尽过头了,给人的感觉是读这本书相当于重新读了梅洛-庞蒂的原著。另外,没有特别感觉到这个德国问题意识的优势,感觉进入梅洛-庞蒂之后说的基本还是mp本来就有的东西。
先读第一章关于《行为的结构》,顺着R. Bernet的思路,重点援引Bimbenet的论证。展现了一个不含混的MP,并恢复了其现象学家的身份。 首先总体上支持了我的主张:从“forme”到“structure”,表面上是含混地使用,实际上是有意义的哲学重塑,用(活力论的[?])“结构”替代格式塔的“形式/完型”,批评格式塔的不足。其次,pp.35-36的段落可有效说明从《行为的结构》过渡到《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再者,对文本的系统分析值得我在论文中或阅读时借鉴。最后,对“结构”与“知觉意识”关系的阐明很有帮助。此外,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是MP如何批评活力论。 研究PP了再来读后面的文本。
反复强调“论证”,然而只是观点、观点和观点,并未见到“论证”在何处
需要结合梅洛庞蒂的文本仔细阅读
梅洛-庞蒂早期先验现象学研究,细腻、缜密、详实的书写方式和哲学天才,阅读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只是纯粹人文的理论研究,距离古典哲学的求真理想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