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清物十志的封面

清物十志

李溪

出版时间

2022-06-30

ISBN

9787301331255

评分

★★★★★
书籍介绍

今天人们对文人之物总有一种闲雅自然的印象,其实,它们的诞生,皆曾经历过文人长久而艰辛的澡雪。本书选取了文人生活中的十种物,讲述了文人如何在诗文、绘画以及日常之用中,逐渐荡涤掉物身上沾染的权位和时俗之“浊气”,还物以一个清泠澄澈的本真面目。在这个文人所建立的意义世界中,物的面孔或许是无用的、丑怪的、斑驳的、平淡的,但这正意味着它们脱离了一切名利之心和世俗成见,终以独我的姿态在天地间现身了。文人对物的书写,实际上也是在诉说他们自身。比起任何一种社会关系,这些物的意义都更为坚实、笃定、永恒。因此,他们常说,唯有这些物,才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更易的“知己”。

李溪,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理论与中国文人艺术。出版学术专著《内外之间:屏风意义的唐宋转型》,并在海内外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等。

目录
第一章 隐几
一、正位之仪
二、今者吾丧我
三、唯我病夫,或有所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供职于北京大学的青年学者李溪老师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生活世界的一部思想文化史与社会文化史研究佳作,立足于几、琴、剑、砚等古代文人生活中常见的十种器物,通过大量一手相关诗文作品和精美图像的旁征博引与深入解读,来论述这些器物之于文人文化生活的非凡意义。作者的记述,体现出对中国古典文学、文献与视觉图像资料的无比熟稔,对古代文人生活世界与生活情趣的体验般洞察,以及之于包括文字、图像、器物、造型艺术等在内的各类史料文献与物质材料的深厚解读能力。正基于此,本书实在教人开卷有趣、手难释卷。
本书选取十类物件,结合西方美学与诠释学理论,考察它们与文人生活的意义联结。研究旨趣上,一反实证研究的干瘪与滞涩,着力从感性经验入手,体悟古人所思所想,代入其情感世界。正如「玩古」一章所指出的,古人被后世建立的科学化学术研究所抛弃的那部分「知识」,恰恰透露了他们对物之存在的感知,富蕴知识之外的意义。因此,阅读本书,亦是一场对话古人、沐浴雅趣的旅程。当然,在漫长的历史中,文人雅士歌咏品评「十物」的文字浩如烟海,不可能面面俱到,需根据作者的阅读和偏好有所侧重,白居易和苏轼这两位唐宋雅士的代表在本书的「出场」最频,至于援引的西方哲学话语,则以海格德尔氏为多。「倘若读者在阅读之后,比起在现实中去再造一个仿佛的世界,更愿意对文人之物那时的在场展开一种追忆,或许就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作者此言可谓通透
从《内外之间》到《清物十志》,可以看出一个年青学者的成长:前者中尚有生硬搬用西方理论之处,如今已是融化文中。亦可见白居易、苏轼对于中唐至宋文化转型的关键作用。行文中有很多深邃的思考与精辟的论断,非常有启发!
好书,唯一缺点是页面右下方的小图总有污渍的感觉。
看封面是硬核的学术书,其实内容还蛮接地气蛮有趣的,简单翻了策杖和种菜两章,对意象内涵演变的梳理很清晰,引用的例子很恰当,配图也很漂亮。
在清与浊、真与伪、雅与俗的二元世界里,李溪这本《清物十志》考察了在诗画和日涉园居生活中古代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清物”内含着对差等以及由此构成的社会秩序的超越,因而是被文人从浊俗的世界中拯救出来的、去蔽而存真的“物”。这本著作的着眼点是“清”。“清”,在作者援引的、并得以有效融溶的现象学思想资源的映照下,就发展为中国古代文人真切的、自然的、安放自我、通达真理、向世界敞开的情感。在这种“清”的情感里,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不粘不滞的,是无拘无束、游刃有余的。在这样的研究视野中,中国传统的文人情感和精神,物的“存在”都被激活,成为了指引我们当代人生存的鲜活力量。
语言优美,诗思灵动,文人之物的解读,凭几、策杖等专题很有意思,全书哲学的思考、文化的梳理,总体上偏于唐宋,苏轼、白居易出现频率很高,明清有些薄弱,明清文人嗜古的癖好更为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