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民国时期的学术界的封面

民国时期的学术界

[日]桥川时雄 著

出版时间

2023-10-02

ISBN

9787301343340

评分

★★★★★
书籍介绍
《民国时期的学术界》是一部深入探索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风貌的珍贵文献。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国学术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汇聚了众多杰出的学者与藏书家,共同铸就了一段辉煌的学术历程。本书通过详实的视察报告与访谈记录,生动展现了民国时期学术界的多元面貌:从山东省立图书馆的宏伟藏书,到上海学术界的活跃动态;从张元济在东方图书馆的辛勤耕耘,到丁福保医学书局的出版成就;从王佩诤教授的金石目录学藏书,到潘博山、许博明的私人珍藏。书中不仅记录了学者们的学术成就与藏书现状,还探讨了当时学术研究的趋势、方法论考究以及文化都市北京的历史变迁。通过这些丰富的内容,读者将得以窥见民国时期学术界的繁荣景象,感受那个时代学者的智慧与精神风貌。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学术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适合所有对中国近代史、学术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桥川时雄(1894—1982)是中日近代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出生于汉学家家庭。1918年来华担任日本共同社翻译记者,后成为北京大学国文科旁听生,结识蔡元培、陈独秀等学者。五四运动期间,他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反侵略情绪。1922年再度来华,活跃于学术文化界,翻译梁启超、胡适等人的著作,创办《文字同盟》月刊,主持编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946年返日后,于多所大学任教,专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高田时雄,法国哲学博士、京都大学文学博士,1983年起任教于京都大学,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写本言语史,在敦煌研究、藏汉对音、维语字音及汉语音韵史等领域有重要贡献,代表性著作包括《敦煌资料による中國語史の硏究》及《敦煌·民族·語言》,部分作品译成中文。两位学者均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跨文化交流的卓越成就,丰富了中日文化研究的维度。
推荐理由
《民国时期的学术界》是一部全面记录民国时期学术界发展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详细记录了北平、山东、上海等地的学术研究状况和文化氛围,展现了民国时期学术界的多样性和活跃度。书中不仅介绍了山东省立图书馆的概况,以及王献唐、柯劭等学者的学术成就,还涉及了上海学术界的人物,如章炳麟、朱孝臧等人的近况,以及刘承干、董康等人的文化事业活动。此外,报告还反映了当时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和文化氛围,展现了民国时期学术界的多样性和活跃度。这本书对于了解民国时期学术界的全貌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民国历史和学术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料。
适合哪些人读
对民国时期学术界感兴趣的历史学者
关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文化研究者
研究图书馆学和藏书史的图书市场分析师
对中国近代学术人物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天津、 济南及长江地方学事视察报告书 …… 001
北京的著作界……… 068
中国文学爱好者的 读书
———吴虞氏开示乡里青年 ……… 075
北京的出版界 ……… 08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通过桥川此书颇能窥见当日的学术风气,总体来说桥川的立场是比较老派的,有乾嘉考据学的本位。他对一些人或著作的评价较为严苛,虽未必公允,但确能引人思考。全书有些地方的语言略生硬,标点也有一些错误。
桥川抗战前在华所作文章结集,而今看来犹有学术价值,有两个问题,一是整理中错误不少,民国排印本人名、书名讹夺较多,高田氏日文版没有校正,译本沿袭未改。二是内容中有一部分,不管桥川主观出发点如何,而今读来,隐约觉得这些资料给抗战间日本的文化侵掠提供了客观参考
“稍解风雅的人,在没有历史的土地上,无论再山明水秀,都不会起想要永住的念头,但住在有悠久历史之地便很快想要扎根陶醉于此。”正如桥川时雄先生在《北京史迹杂话》中的自述,“只因我的‘《洛阳伽蓝记》’尚未完稿,才滞留在此忘了归期。”我本以为这是一次检索式阅读,不料被作者的眼光所折服。作为一位“外人”,桥川时雄以冷静的眼光观察着民国学术界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在《中国学界的趋势与北平文化的崩坏》一文中,他对内省精神和排外情绪的论述令人深思。此外,作者对北京学由掌故学向地方史研究转向的论述也富有启发性,可做进一步考辨。《北平书讯》等几篇目录需要结合相关史料做进一步研究。读完本书,不妨再去读一下目加田诚的《北平日记》(凤凰出版社,2022年)。
提供了诸多生动的学界采访记录,不过桥川有不少误记,给翻译造成了麻烦,有些地方仍待改正
北京城的掌故学
一本史料集,“在苏州的章太炎今春从中央政府接受资金作为养生费”,日本部分学者在战时对中国文化依然是保持着一颗崇敬的心,也算是一个时代复调的一面。
桥川对民国学界的观察既全面又敏锐,时有体贴入微之处,尤其对学界的发展动向,有其独到之见。像许多日本学人一样,桥川对中国文化也具有“乡愁”情结,这种思古幽情在文字中时有流露,读来令人动容。
一定要多看看历史
和过往最受关注的“新文化”不同,书中的资料重点再现的是民国时期中国传统学术的生存现状以及学人心史,涉及百余位知名人士,展现了当时学术界生动细微的侧面。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