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介绍
《民国时期的学术界》是一部深入探索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风貌的珍贵文献。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国学术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汇聚了众多杰出的学者与藏书家,共同铸就了一段辉煌的学术历程。本书通过详实的视察报告与访谈记录,生动展现了民国时期学术界的多元面貌:从山东省立图书馆的宏伟藏书,到上海学术界的活跃动态;从张元济在东方图书馆的辛勤耕耘,到丁福保医学书局的出版成就;从王佩诤教授的金石目录学藏书,到潘博山、许博明的私人珍藏。书中不仅记录了学者们的学术成就与藏书现状,还探讨了当时学术研究的趋势、方法论考究以及文化都市北京的历史变迁。通过这些丰富的内容,读者将得以窥见民国时期学术界的繁荣景象,感受那个时代学者的智慧与精神风貌。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学术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适合所有对中国近代史、学术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桥川时雄(1894—1982)是中日近代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出生于汉学家家庭。1918年来华担任日本共同社翻译记者,后成为北京大学国文科旁听生,结识蔡元培、陈独秀等学者。五四运动期间,他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反侵略情绪。1922年再度来华,活跃于学术文化界,翻译梁启超、胡适等人的著作,创办《文字同盟》月刊,主持编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946年返日后,于多所大学任教,专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高田时雄,法国哲学博士、京都大学文学博士,1983年起任教于京都大学,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写本言语史,在敦煌研究、藏汉对音、维语字音及汉语音韵史等领域有重要贡献,代表性著作包括《敦煌资料による中國語史の硏究》及《敦煌·民族·語言》,部分作品译成中文。两位学者均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跨文化交流的卓越成就,丰富了中日文化研究的维度。
推荐理由
《民国时期的学术界》是一部全面记录民国时期学术界发展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详细记录了北平、山东、上海等地的学术研究状况和文化氛围,展现了民国时期学术界的多样性和活跃度。书中不仅介绍了山东省立图书馆的概况,以及王献唐、柯劭等学者的学术成就,还涉及了上海学术界的人物,如章炳麟、朱孝臧等人的近况,以及刘承干、董康等人的文化事业活动。此外,报告还反映了当时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和文化氛围,展现了民国时期学术界的多样性和活跃度。这本书对于了解民国时期学术界的全貌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民国历史和学术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料。
适合哪些人读
对民国时期学术界感兴趣的历史学者
关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文化研究者
研究图书馆学和藏书史的图书市场分析师
对中国近代学术人物感兴趣的读者
目录
天津、 济南及长江地方学事视察报告书 …… 001
北京的著作界……… 068
中国文学爱好者的 读书
———吴虞氏开示乡里青年 ……… 075
北京的出版界 ……… 08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