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非虚构的封面

非虚构

周逵

出版时间

2017-03-01

ISBN

9787302453055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海量数据中挖掘出真实且有深度的故事?《非虚构》通过多位资深记者的经验分享,揭示了新闻报道背后的技巧与艺术。从深入采访到结构设计,再到情感表达和细节刻画,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勇气和坚持的启示录。
作者简介
周逵,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IJC)主任,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他拥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策划的纪录片《冷暖人生》荣获“艺术与人文贡献银雨果奖”,执导的《走进和田》获“五个一工程奖”。周逵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译著《群体性孤独》获2014年度文津图书奖。
推荐理由
《非虚构》是一本深入探讨新闻写作与采访技巧的书籍,通过多位记者的亲身经历和专业见解,揭示了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挖掘真实故事,并以文学手法提升报道质量。书中不仅涵盖了调查性报道、人物特稿等领域的实践方法,还讨论了记者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心理准备,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全面而实用的非虚构写作指南。
适合哪些人读
对新闻写作和特稿创作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提升自身采访技巧和故事叙述能力的专业记者
文学爱好者和非虚构作品的研究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失物招领(代序一)
郜艳敏(代序二)
从玉华: 再广大的悲伤,也比不上一个小人物具体的悲伤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非常好看,记者怎样采访怎样写稿。对于两耳少闻窗外事的我,知晓了一些重要事件,过去已久,但余波仍在,与记忆中的印象相拼。引起一个关于“什么是真”的思考,写稿中往往描述某些细节,这些细节有引导性,但事实上其实有无数的细节,我们通过文稿了解的未必是当事人真正所思所感,所以宣传必然有导向,幽微只能遥想
还可以,因为编辑工作不到位要扣掉一颗星。适合大一新生看,分享者涉及的体裁有调查有特稿,领域有国际,娱乐,旅行,时政,民生,供职单位有体制内外也有自由职业者。据说还是课堂记录,真是十分羡慕北京学校的资源了…个人觉得干货最多的几个,赵涵漠,袁凌,卫毅,杨潇。
作为合集,这编者的姿态太一般了。所有作者里,还是卫毅老师的那篇最为受用。
很有情懷和重量的一本。
非虚构,特别是关于人物的非虚构,永远只能呈现“局部的真实”,因为人的内心太过复杂,没有人能够知道最终真相,或许,真相这种东西本来就不存在。但非虚构或者特搞的写作仍然是重要的,写作的人需要在这个缺乏真诚的时代保留真诚,还原真实,接近真相。
“有时候做记者,会碰见很多迷信,除了对官的迷信、对神的迷信之外,包括对这种国外同行、对这种所谓的基因、对这种权威的迷信。做记者做长了,你会觉得你的内心慢慢地会强大,而这些东西通过你的报道,通过你去看世界的方式都会慢慢地体现出来。这种自豪感和责任感会一直影响你,你要成为一个合适的新闻人,你会持续不断地有这种感觉。而且你永远都不要觉得你今天做的是一个小的新闻,当然,虽然我也经常会这样沮丧,但是你的很多东西还是在影响这个社会的走向的,包括影响人们的认知习惯,为什么有的人打开一定要去看看范冰冰有什么新闻,而有的人就愿意看看今天俄罗斯和中国发生了什么,或者明天“一带一路”发生了什么。作为记者,还是应该明白,你入这一行的初心是什么,而且永远都不要妄自菲薄。你做再小的新闻,有的时候都会成一个大事件的。”
我们傲慢是我们足够幸运,真正的好新闻能让我们低下头来,哪怕只有读一页纸的时间,哪怕我们和里面的人物共鸣只有几秒,这就是件伟大的事儿。人的一生多这样的几秒钟就太好了。
从玉华、卫毅、赵涵漠、张鹭、陈琳、史晨,从《冰点》到《人物》到《南方周末》到《南方人物周刊》到凤凰卫视到网易智库…都是媒体精英中的佼佼者,随便一个案例都足够精彩。最悲催莫过于看到这句话:中国尚在一线的调查记者不足一百人。
读了杨潇和刘子超的两篇,有了些模糊的认识。感觉刘了解一个地方的方法很有意思,旅行文学中有时一些入微的了解令人叹服。
前面非常动人,我们需要特稿,我们需要看见无数个渺小的、具体的人。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