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从启蒙者到专业人的封面

从启蒙者到专业人

刘云杉

出版时间

2006-09-01

ISBN

9787303081653

评分

★★★★★
书籍介绍

借用马克斯·韦伯的两个概念,“启蒙者”所秉持的是心志伦理——关心的只是信念本身,是一种无所忌惮、不讲条件的政治理想主义,虽极富热情,却是没有任何结果的亢奋。回溯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心志伦理横流,无论是道德的理想国,还是技术的乌托邦,当学校变成政治的舞台(教师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或者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教师成为知识资本家),教育无力守护自己的边界,亦很难具有清明理性的态度。

本书以为“专业人”可以奉行责任伦理——心志伦理只关切于“应为”,而责任理正视的是“能为”。在一个业已除魅的理性世界,辨析于目的一手段之间关系的责任伦理要求具备三种特性;热情(对事的献身)、责任感(对事的坚持)、判断力(心沉气静去如实面对现实的能力,也就是对人对事的距离)。作为一个专业人,要小心守护学术与教育的有效性范围,需要有一种具有相对自主性并且“价值中立”的学术,对所置身的世界,方有切实的贡献。这要求专业人在学术探讨与教学上有严格的自我节制。

然而,心志伦理与责任伦理之间一定冰火不容吗?“启蒙者”与“专业人”之间一定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吗?教育是关注“应然”的实践,倘若抽离了“意义”与价值关怀,是滞坠入官僚制度下的工具价值与程序合理下的技术霸权?因此,中国教师的角色演变,可能也很难说是从启蒙者到专业人,而是两者之间构成一对张力,从“启蒙‘高蹈,到双雄并秀,彼此互补。

刘小枫用”思想史上的刑事侦探“来称谓毕希纳,本书所做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侦探,在教师与国家关系之间,在教育与国家之间。本书从教师然色演变出发,探讨中国教育与国家的关系构型的政治哲学渊源。

用户评论
读起来还是激动人心的。尤其第一部分还是序言部分
从晚清、民国到建国后的教育体制变革,讨论教育与国家的关系、教师的身份流变。国家主义的教育和民主自治的教育在不同时期涌现,但它们共同塑造了什么样的格局,是形成对峙还是汇流,二者的力量是均衡的吗?这一纷争始终与民族国家的规划相关,也因此,教育和政治密不可分。在最关注的第五章,结构松散导致前后累赘,力度也有所弱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影响一笔代过,更加强调科学管理主义对教师专业自主性的摧残。最初的个案让人惊喜,史料、档案和政策文件的爬梳足够呈现出完整的故事,不过材料的处理方法还是颇具时代特色。雄心勃勃的开头和余音绕梁的尾声最让人印象深刻。“教育实际是尘埃的制造者”,“问题是我的,不是他的”。如何才能真正提出“他们”的问题呢?或者,谁的问题会必然地具有更高的合法性?
更像是一本依据各种文献所做的教师角色的变迁路径的推断,但缺乏相应史料的支撑。不过,作者敢写,那个年代的出版社也敢出。
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作者很敢写,文字随处可见批判的锋芒,但整体又显得零散拼凑而结构不良,激情有余而审慎不足,而且还是我惯见的读书笔记式写法(教育学通病?),靠别人的二手文献和思想碎片来把握和勾勒历史脉络,引用也是随性之至(借此收集了一波书),作者本人原创的观点很难见到。如果这算历史社会学,在方法上肯定是有问题的,但不得不承认很多感觉是相当敏锐的。
是很能写的。不写教师的部分更精彩,有些散见的观点闪亮光
教师的角色与国家的政治社会背景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