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图书
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德]马克思•舍勒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05-31
ISBN
9787303161461
评分
★★★★★
目录
道德建构中的怨恨/1
论害羞与羞感/169
懊悔与重生/291
德行的复苏/337
附 录/365/
用户评论
翻译得太惨了…19.10.18 话题有趣但不是我的菜
神书!我思想观念改变史上里程碑似的书。立足于对于尼采所提出的“怨恨”问题的研究,现象学方法剖析产生原由、意义。最杰出的一章是对于尼采关于基督教的“爱”植根于犹太人的怨恨这一思想的回应,激情四射、论述精妙,而且更富合理性。
看论害羞与羞感,不知是我状态不对还是他论述方式难进入,没引起兴趣
舍勒关注现代人“怨恨”倍增而“羞感”消减的“性情气质”(人心秩序)。怨恨源自人际关系的不平等,弱势一方(舍勒称之为“没落的生命”,典型如仆人、残疾人、低能者和迟钝者、“脆弱的女人”、老人、婆婆等)处在欲求与无能之间的紧张状态,一面不好发作而只有隐忍咀嚼,一面又在隐忍中包孕了敌意。舍勒认为怨恨是负面的,“是有明确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只想对具有更高价值的人施行断头术”,甚至容易沦为“并不是要消除不良现象,而是以此作幌子亮亮相而已”的“怨恨批判”。有等差,就有怨恨,故舍勒说“全部人类历史所包含的人类活动的诸类型中,都存在着巨大的怨恨危险”。羞感则具有正面价值,它产生于激情与精神之间的不平衡,亦维持着二者之间的平衡,使个体精神志向与生命力和性欲力之间不至于分裂。故舍勒认为无羞感则易冷漠、空虚
图书馆借的,读了大概一半,倒觉得是并没有太多惊喜的作品,但是部分观点还是蛮赞同的。
属于开头惊艳,然后读着读着就不知所云的类型,两篇文章都是这样,,剩了几十页,弃了,还是得继续提高姿势水平啊。 @2020-04-24 17:26:01
@2016-12-27 00:43:55 @2021-07-02 05:13:49
用爱和生命的颠倒解释基督教和怨恨问题,但并不很有说服力,爱与善如何兼容还需要进一步回答,Scheler拿求善与求真作比,但在最切身的体验中这两者确是不一样的,当然,他也可以说它们的共性不能在尘世中考察
前半部分写的比后半部分好。
不管多伟大的思想家,在性别议题上总是难及他们所看起来的那般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