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同情感与他者的封面

同情感与他者

[德]马克思•舍勒

出版时间

2014-06-01

ISBN

9787303161478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本质直观”的天赋上,舍勒独占魁首。根据舍勒的理解,现象学是一种独特的直观行动,把握最原初的实际现象,而非从既有理论引导出来的现象。从基本情感现象学分析出发,舍勒向具体的基本价值感现象推进,分析同情、怨恨、害羞、懊悔、受苦感,恭顺感,广为论者称道,这些分析与他关注的现代人心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失序问题丝丝相扣,让人叹为观止。

目录
同情现象的差异/1
历史的心性形态中的宇宙同一感/54
论他者的我/85
附 录/167/
用户评论
讲的真的是对他者的同情“感”
荡气回肠
懊悔那章,区别存在懊悔和行为懊悔,非常适合此刻心境,恰到好处。
精神分析和现象学
因而,羞涩与敬畏乃是同根所生:两者都是对生命破碎处的一种直接领悟;在这些破碎处,无限精神的一缕光线投射到生命的局促而贫乏的机体上,并且只让对这一机体“重要的东西”为我们闪亮一下。
读过好几遍,我现在真的觉得舍勒做的不是我们现代这种哲学院里的哲学。
看到一半差点睡着,后半本太好看了所以打算明天再把前半本看一遍
全篇没读懂,可能是翻译的原因
《同情现象的差异》非常有启发,舍勒首先界定感觉既不是判断也不是想象,且感觉首先是从表情等进行感知,比如看到笑了,可能是在开心。这便是一种感情的传达 接着区分了直接的同感,参与某种情境的同感,单纯的感情传感,真正的体验性感觉这四种,单纯的感情传递是最常见的(比如去到一个欢乐的派对,被那里的氛围影响),真正的体验性感觉(比如宗教祭祀进入某种启示,与神同在)非常难甚至不可能。直接的同感较难(它以爱为前提,比如两个人一起养猫,猫去世了,两个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的悲伤,但都是对喜欢的猫悲伤)在我看来,我们常说的共情倾向于在参与某种情境的同感(比如看到别人的猫去世,而想起了自己养的猫去世而悲伤)与单纯的感情传递之间 《论他我》讲自我的形成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后面两章与基督教相关,泛读。整体晦涩不好读
懊悔与重生 读起来很刺激,解答了我以往的一些困惑。德行的复苏则是不错的哲学散文,处处随手批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