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的封面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桑兵

出版时间

2014-10-01

ISBN

9787303174195

评分

★★★★★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与西学
一 西人东来
二 科学与学科
三 国际汉学的影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发现我想过的很多问题都被桑大师研究过了,而且各方材料搜集齐备,分析到位,还没有沦入考据学的恶趣味,读了两篇便瞬间沦为脑残粉。
主要是民国“国学”学科体系的变动以及学人间的关系网络、治史态度。在桑先生看来贯穿民国学界的矛盾,一是新旧(浙派太炎弟子、北大胡适派以及北大之外的反对派),二是汉宋(考据与义理、为学术而学术亦为现实而学术)。治史不能专讲掌故,亦不能不讲掌故。论文集形式,许多材料多篇反复引用,未免令人畅读时失了许多兴致。单篇来看讨论地缘流派还有陈寅恪不古不今之学的印象最深。
这些人总喜欢把论文集出来骗钱。
功力很强,有梗
梳理学术公案,探讨国学演变,虽为旧作,常读常新
这本比《学术江湖》《国学与汉学》都好
桑兵主要梳理近代史学转型的脉络,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厦大国学院风波两章看到了不少学术圈的恩怨情仇。顾颉刚与鲁迅互生狭隙,后者性格似乎有些偏激,意气用事,疑心甚重,对他的感情滤镜破碎了。最后一章极为精彩,作者认为晚清以来学术的代际兴替好走极端,一个学派的发迹往往强调差异,否认继承,待到上升到主流后,其立论才渐趋公允。但近代学术史上真正建树大见识高的学者如陈寅恪、陈垣,都不随主流的兴替,却往往能够预流。因此难以在太炎门生到科学主义的脉络中体悟到学术质的提高的因由。作者借陈寅恪、钱穆之口说出了做学问的门径与取法:不能以时代所趋为是,须自学自导自寻溪径,不必依墙附壁。然而在专精与博通之间找到平衡,在当下以量产为评价体系的学术界何其难矣。
学年论文写作用。前两篇在学术史的地位比较高。
把中国近代的学术派系介绍的不错,是一本近代学术思想史的入门读物,内容也是详略得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