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杜威家书的封面

杜威家书

[美]约翰·杜威

出版时间

2016-07-31

ISBN

9787303204373

评分

★★★★★
书籍介绍

1919年,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携夫人到访日本与中国。本书收录的正是他们在这一年写给美国家中孩子们的书信。杜威夫妇讲述了他们在这两个东方国家的所见所感,这当中既不乏一些有趣的历史细节,更有杜威对两国时局的深刻反思。尤其重要的事,杜威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了自己所亲历的五四运动全过程,生动呈现出了这一事件给当时的中国掀起的巨大影响。

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长期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杜威曾于1919年来华访问,时间长达两年零两个月,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发生过重大影响。

爱丽丝·C.杜威 (1859-1927),杜威妻子,1886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哲学系,曾协助丈夫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后因病去世。

目录
序言
日本篇 2月—4月22日
中国篇 4月28日—8月4日
译后记
用户评论
结合自己六年东瀛留学岁月 对比这近百年来的变化 结论无疑是悲观的:日本的优点得到传承与发扬 而彼岸的大国则在百年间一步又一步地大步后退 今日国人精神面貌与杜威所描写的彼时国人精神面貌又有多大不同?
自己翻译的书,1919年,造访日本和中国时的杜威留下的书信集。既有小趣味,也有大视野,杜威笔下的东京、天皇、孙中山、五四运动,纷至沓来。而且这么多年,这是这批书信材料第一次完整进入汉语世界。各大网店已经上架,欢迎大家购读、批评。过些天我再写篇文章谈谈这一年的杜威和中国的缘分吧。
从夸美纽斯关注了译者 刘幸博士 从而有机会看到这部书 希望是个今天的好译者……快读完才发现1919年正好是五四运动那年,当时正在中国的杜威先生(对 就是那个大教育家)亲历了这一切 并且记录在家书之中!不过毕竟是家书 不算专门研究 细节更耐人寻味 相比日本部分的丰富 中国部分竟然一点没有提到他的演讲 情节也跳跃…想必有所缺 还得找原版……一百年 并没什么变化……翻译虽比不上傅雷先生这种大师 也算用心了 很自然
日本的部分浏览得很快,杜威在日本用了两个月时间发现(或者说)习惯了美,那些日式的美的部分,无论古今,海内,都可以作为永恒的审美。此外那些精细的美食,人情风俗,并没有引起我的太多关注。不到日本,仅凭文字与画面,终究难以达到这份感同身受。有机会真想去一趟日本。 中国的部分果然精彩,既是当事人又是旁观者的身份来看这庞大又摇摇欲坠的国家,变革,革命还在孕育。“谁知道呢”,确实,五四是前所未有的,时间过去愈久,愈让人怀念。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火花四溅的文字,隔着书本也能嗅到日本对中国的贪婪气焰,以及中国被逼入绝境。
1919到今年正好100年,很多东西其实没有变。日本人的表面功夫还是做得那么精致,中国依然是个落后与希望并存的国家,偷拿城墙砖块的行为也不过是换了个名字叫“薅社会主义羊毛”。杜威描述了在大火中抢救天皇画像的小学老师的形象,并把他们称作是“这个国家最狂热的爱国者”。一瞬间这个形象和《远山淡影》里绪方爸爸似乎重叠了...
在地铁上读完
看了上海、南京,扫了一眼北京。杜威去过北师大
抱着以管窥豹的心情看这本书。确实看到一些不知晓的历史细节。有意思的是,作者在日本期间写回的家书,主要感叹日本的干净,礼貌,看的戏剧,舞蹈等等。在中国则主要谈当时的政治情况,谈的更深。1919年,作者(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和日本,还是有有意思和让人唏嘘感叹的部分。
很有意思的书,因为是书信体,有闲话家常,也有记录当时身边发生的事,不经意间经历了一段重要的历史时刻。书里面也有对于女性权力的观察和描写。另一方面由衷羡慕这些学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常人所无法企及,反倒促使我思考是不是要重新学习,毕竟当初念书时极其无知。另我对历史了解太少,只能说书中的一切都当做故事在读,以前一直觉得历史很无趣,长大后越发理解历史的重要性,等有时间读读周策纵的书好好了解一下。
要是注明每封信是出自杜威还是夫人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