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像我们一样疯狂的封面

像我们一样疯狂

[美] 亿森·沃特斯

出版时间

2016-07-31

ISBN

9787303207695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伊森·沃特斯享誉心理学界的非虚构著作。他以一个心理学记者的独特视角, 通过采访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心理疾病案例,生动展现了关于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在不同文化中的“地貌”,强有力地说明了美国的心理学范式是如何在其医药商业利益驱动下输出全世界,潜移默化地改变本土心理疾病的现象。

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已经在源源不断地以全球工业化的方式输出他们自己的心理疾病定义和治疗方法。由此, 美国的心理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全世界如何"疯狂"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相似, 越来越同质化。

目录
引言
1.中国香港——厌食症的兴盛史
13 / 一个病人的死
19 / 阴、阳与气
22 / 亲身体会与全球传播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2016年已读127:Crazy Like Us,“像我们一样疯狂”,或者说“像美国一样疯狂”。作者在全球化的趋势里反全球化,通过 厌食症在香港、PTSD在斯里兰卡、精神分裂症在桑给巴尔、抑郁症在日本的兴起与治疗现实,通过西方心理健康观念全球化的不同传播渠道,批判以规模批发的普世标准出口自己的心理疾病治疗的美国,在罔顾他国或地区的本土文化,漠视个人经历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方面,对患者个人及本土文化造成的伤害。作者并不讳言心理疾病的全球化标准所渲染的其实是美国的一种胜利主义主张,也揭露了制药公司受利润引诱推动的巨型市场营销运动,在全球一体的背景中,为如何正确对待与诊治心理疾病方面提出了新的主张,难能可贵。
第一、第四章是阅读重点,但总体而言都似乎写了个导言篇幅而没深入发掘下去的样子,记者通常都是有问题意识,但没有解决路径(当然不该苛求)。。。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咨询不作本土化工作,必有后患。。。
心理医药版的《盐、糖、脂肪》。标题是Crazy Like Us,也可以理解为Crazy Like US.
中性吧……虽然说这本书提出的观点很新,讲现代心理疾病的多发是受美式心理观念的全球化传播造成的,因而想呼吁重视本土原有文化下心理疾病的解决办法。但是作者也只是一位记者作家,以抑郁症一章为例,采信的基本都是那位科迈尔教授的观点,证据之间的逻辑链条关系不算坚实,可信度不敢打太大的包票。
这是一本相当严谨且有使命感的书,对所有的精神医学和心理学从业者都是一个警醒。越来越多的精神心理疾病正在被定义、甚至被营销,我们切勿反被科学工具和诊断标准利用,而忽视了坐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复杂的活生生的人。心理学是个性的学科,科学和医学是工具,甚至作为治疗师和咨询师的我们也是工具,一切均要以病患和来访者的感受和利益为先,勿忘,勿忘。
己所欲的也不可无条件的施于人。
文化多样性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按照一个标准对一个人的心理作出诊断,必定会出现问题。制药公司太可恶了,通过营销手段,生生造出一种疾病,为了牟利, 什么事情都做得出啊!
人们需要的不是看病和吃药,而是需要自由的时间和思想。 正如我想过的,抑郁本身并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环境的问题,解决个体是容易的,改变大环境是困难的。 这就是所谓的选择吗,让美丽新世界欣欣向荣,淘汰掉耐受性不高的小白鼠。我看着日本,再看向中国。 只觉得,人真的是神奇的物种,我们追求进步,同时被进步支配。何解,如何解?
再一次惊叹人类学的独特视角,让我从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心理学,学会审慎的运用和接受这些主流概念。
文化认可的“症状池”是病患表达内心冲突的手段,将心理疾病等同于暂时性“附身”具有去污名意义……流畅好读,只是解释稍显简单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