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重塑中华的封面

重塑中华

黄兴涛

出版时间

2017-10-01

ISBN

9787303224876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本书《重塑中华》以“中华民族”观念为切入点,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重塑民族认同,激发民族精神。作者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带领我们回顾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其内涵的演变,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
作者简介
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清史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专注于清代和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是“新文化史”和“概念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著有《文化怪杰辜鸿铭》等多部作品,主编有《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等,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推荐理由
《重塑中华》一书深入剖析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其标题和章节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全面探讨,不仅揭示了“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内涵演变,还强调了这一观念对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书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还融合了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维度的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这一历史现象的视角。
适合哪些人读
对近代中国历史、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中国民族认同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学者
关注民族问题、致力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
目录
绪论 “中华民族”:近代国人民族自觉的新概念与新符号
第一章 清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的酝酿
一、延续与转换:从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说起
1、“中国”、“中华”及其历史上的认同
2、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及现代转换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原本应当是新文化史视角下的近现代的民族/族群意识演变的选题,却呈现为冗陈的思想学术史,不能说不失望。首章中通过对新清史的驳斥而叙述清帝国的中国认同,其后便是五族共和、中华民族、中国民族、中华国族等概念的线性梳理,结论则仍是辛亥/抗日对民族认同的影响。部分章节较为出彩,如“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出现和国共争夺,但整体上颇为平淡,很多叙述完全是史料中所直言的,大可不必重复。虽然作者希望通过以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变化来看下层对“中华民族”符号的接受情况,但显然不很成功,反倒是陷入不断的材料解读中。最后以“演化论和建构论对举,批判后者而青睐前者,但这一组理论被作者对立起来就很成问题,演化论并非客体论,反而与建构论相似应属认同的主观论范畴。最后的附录则证明了学术批评和高屋建瓴远比付诸实践要容易得多。
写作十分值得学习的一点是:分寸感。这样的题目,一到感觉要“偏”的时候肯定会“正”回来。偏伟光正,不会出现审查不过的问题。
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第一章问题颇多,后面几章还是颇为可观的~
倒是颇有些政治正确的感觉
依违游移,骑虎难下。我完全不懂什么高深的哲学社科原理,我只觉得“民族”(不管它是“演化”来的还是“建构”来的)应当要使人们的生活更好,而非更坏。作者在第一章声嘶力竭地驳斥“大清非中国”论,非常有力地说服了我。大清是中国,中国是大清,“中华民族”就是“大清帝国”的借尸还魂,因此不仅要推翻“大清”,还得把“中国”“中华”“中华民族”通通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中华民族”的观念史研究,线索清晰,逻辑缜密,文献宏富。可惜贫喵最好奇的“中华”一词,本书的追根溯源有点厚今薄古,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以前读《三国志》时,发现吴蜀常以“中国”“中土”“中夏”“中州”“中原”指代魏;后来新旧《五代史》以及《五代史料汇编》,发现南方九国亦有类似说法。至赵家小一统,此风始息。今人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谈近代的「中国」观与「中华民族」观,集中在政治界与知识界。总体而言中规中矩,脉络中大的关节都把握到了,不过材料和观点都缺乏显著的新意。
思想史的魅力。
看不懂,但是感觉很有道理 尽量读第二遍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