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说不尽的大槐树的封面

说不尽的大槐树

赵世瑜

出版时间

2018-02-28

ISBN

9787303229147

评分

★★★★★
书籍介绍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问题,是个真正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话题。即使是在历史上,它也是个士绅和民众都非常关注,并且为之付出许多努力的问题。对于理解历史上文化之共享与互动,了解山西以至华北历史,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更值得探讨的是,大槐树移民传说和广东的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客家的石壁村移民传说等等传说,所反映的地方历史变迁的过程。这个问题牵扯到历史时期区域开发的问题、宗族的问题、信仰的问题、士绅的问题、族群的问题,特别是军事制度的问题。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或者比较准确地理解这类传说的产生和流布。这一步步深入的过程,也正体现了作者关于区域社会史或者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论意义的思考和阐述。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首批培养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曾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1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史、历史人类学及民俗学史。主要著作有《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狂欢与日常:明清时期的庙会与民间文化》等。

目录
自 序   1
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11
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   79
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研究的学术史脉络   123
后 记   165
用户评论
问题意识很好,稍显遗憾的是,我读完整本书其实还是不知道所谓大槐树移民的具体过程,当然可能在赵老师那里,这本就是虚构成分很大的一件事。对累层造出历史的分析是很到位的,但可能无奈的是,这当中就是缺失了一些关键性的证据,因此就像是足球长途奔袭了半场,最后那一脚没使上力。
作为事件和神话两种叙事模式支配下的大槐树故事,到底有几分真伪?是否与广东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客家石壁村移民等传说如出一辙,成为i游移于正史之外的另一种低音?本书虽然短小,但到底略尽和祛魅了大槐树,展现了层层累积之下的家谱化故事的另一个侧面~
作者在这本小书里对洪洞县大槐树移民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同时也从族群认同的构建与现实困境的互动的角度,如入籍、民族认同感构建的需要、卫所军户制度变动所带来的户籍与土地归属关系等方面对该文化现象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本书仅仅是三篇论文的合集,相对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这样的一个材料芜杂且背后有深刻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的话题来说,还是显得单薄了点,只能说作者也只是给出了解释,即便是这个研究路径和结论没有问题,但论证的过程终究还是少了些支撑。
深入发覆明初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问题,在大量“历史故事”、表象特征(如背手、脚指甲)、族谱记录和史料的基础上,指出历史故事核心或多为“复仇”而非移民,或表现出明初战事对北方破坏之巨大,族谱则疑点多多。而尽管民间言之凿凿,但移民之事竟晚至民国《洪洞县志》才见县志记载。本书认为,出现这一传说与明初卫所、军户相关,也许洪洞在军户安置问题中有重要地位。这一传说的层累与强化,则与族群认同密切相关。一是宋以后北方群租混居,又因元代汉人受压抑而被强化。二是清末民初,精英将作为故事的大槐树改造为国族象征。本书还旁及山东人祖籍云南,珠三角南雄珠玑巷和客家石壁村移民传说,以及学界“新清史”和“文化大一统”论争。全书强调,研究应从“移民史的真相”转向“移民心态史”,即“人们以为发生过什么样的事”。定价稍贵。
赵老师这本书也太薄了。赵老师将“层累”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故事与明代卫所和族群认同、社会记忆相联系,颇多真知灼见。
蛮学术的 不过有些史料在循环出现 看的有点儿迷瞪
混混沌沌,可能和王明珂有点像?熟悉的名字还是看历史社会学和陈晓平相关时耳闻。最近就是不想看正经书……
作者的思路确实有助于跳出人口史,但限于材料仍旧未能得出让人信服或者是对该问题有所认识的结论。来源于卫所的说法也是一种推测,更多的是一种方法论的思考。
薄书速读,可窥民俗学与人类学的接榫
几篇文章组成的一本小册子,大概不到二百页的样子。列举了不少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相关的传说故事,从历史人类学视角对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书中说,这类故事传说都是发生在明初至清末时期,即宋元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到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后汉族主体认知的时期,还是比较有道理的,也是值得深入详细探讨的一个点。哎,民俗学本身就是很细碎的一门学科,区域社会史更是庞博繁杂,是一项极为漫长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