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维正之供的封面

维正之供

周健

出版时间

2019-12-31

ISBN

9787303232017

评分

★★★★★

标签

经济

书籍介绍

【内容简介】

田赋是清朝的“维正之供”,关系国计民生甚巨:它长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也是民众最主要的赋税负担。田赋联系着皇帝、官僚、绅衿与小民,以其为切入点,可以观察到国家、社会的运转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清朝以“永不加赋”为祖训,雍乾之际“耗羡归公”后,田赋正额的规模相对固定 。在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官吏从田赋等税收中建立起额外收支体系,以应对18世纪中期以降日益显著的额定经费缺口。咸同年间的一系列财政合理化改革,也未能改变这一基本结构。田赋制度运作中的两重性(额定、额外收支并存),与高度中央集权之下的分散性(表现为“包征包解”模式),成为清代财政管理之常态,对于当日之吏治民生与国家治理产生重要而深远之影响。

本书依据大量的清代档案、政书、文集与方志,贯通“古代”与“近代”,结合制度、人物与史事,对清代田赋制度、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问题进行坚实的讨论。

【推荐语】

《维正之供》一书的最大贡献,不在于推翻前人成说,发为翻案之论,而在于在前人研究业绩基础上,以多维、平衡、缜密的思路,爬梳丰富史料,既旁征博引,亦复细针密线,解读论析,微观宏观兼顾,推陈出新,发前人未发之覆,为这一重要研究领域添补一更为完整全面而周延的解释。

————何汉威(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目录
绪 论
一、清代的田赋
二、田赋制度与财政结构
三、本研究的侧重
四、基本思路与史料利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除第一、五、十章外,其余七章谈的均是漕粮。但书名副标题是清代田赋与国家财政(1730-1911),且内容都是1820年或1840年以后,哪来1730年?谈漕运不如倪玉平清晰。第328页说,咸同以降,清朝的财政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但采用的论据是,田赋重要性下降,在岁入的比重,从1753年(!)的73.5%下降至1908年的35%。第八章受范金民论文思路影响。同治时,江苏减赋只是为了减轻官员征缴负担而已,与老百姓无关。胡温取消农业税,只是因为农业税微乎其微。但当时还有不少华中学者反对取消农业税,理由是取消农业税,乡镇干部就无事可干。第407页说从贡赋逻辑到市场逻辑,但刘志伟说的恰恰是根本不可能从贡赋逻辑转变到市场逻辑(或者不能用市场逻辑来解释中国经济史)。哪怕到了2020年,我们也不是市场经济。
非常扎实的一部论著,读来颇觉吃力。周先生通过一系列的文章论证从道光以降的土地税收问题,更兼漕运问题,用一系列档案材料来解读,非常详细。清代财政名为中央集权,实则具有分散性。原本的制度设计远远赶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通货膨胀,广大官员被迫要在制度之外的陋规中获得财政支持,这自然又大开腐败的方便之门。清代地丁银和漕运都是一个各级官吏分润的制度,陋规极难裁撤。道光时代百弊丛生,有的一系列制度业已难以维持。同光中兴之后,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上鸦片,海关税收以及厘金等等得到补充。但是甲午战争彻底冲垮了清朝的财政平衡,无论是地方财政盈余还是中央债务,清朝业已无法负担,苛捐杂税层出不穷,王朝自然走上不可遏制的灭亡道路。
对这领域了解太少,只是之前刚好读了岩井的著作,就想顺着啃啃。思路上可以看到不少地方本自岩井等人的研究,但同时又将议论延伸到田赋的支出结构,因而更便于理解州县的处境。又,虽以论文集故,体系感不太明显,但各章之间还是颇有可以互参的内容。如第七章谈江苏的钱漕改章,话及盈余缩减一事,实与第九章主题央地财政关系失衡有关。
道咸年间漕运的崩溃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制度是如何自我毁灭的。
一直以来受启发颇多
_(´ཀ`」 ∠)_补课 (讼米那部分想起了之前读张小也) @2020-05-06 21:28:52
读了绪论和结论。周健老师此书,重在梳理嘉道、咸同年间的江苏、湖北两省的田赋实践过程,从而勾连前后。在前人的基础上,勾勒制度框,最后,通过赫德、梁启超、马寅初把清代财政的症结归纳为:一、包征包解。中央名义集权,地方实际滥权,由此在一人政府下,地方财政并没有保证,同时财政压力不断转嫁,最终归于小民。(与行政发包制的异同?)二、田赋为定额,而非浮动,由此正规的田赋没法随着时代而增长,非正规的财政成为了必要的补充。同时,国家治理能力始终没法提高,其症结在于田地没法清理,地权归属不清晰。(霖案,最后这个点,就可以进行国际比较好和古今对堪了。)
清代财政同时运转着两条并行而的体系。一面是法定的僵化的正式中央财政,与之相对应的,是法外的灵活的非正式地方财政。本书由十篇角度各异而相互关联的论文组合,非常扎实地描述了清代非正式财政体系的实际运作,对央地关系,基层治理也有所涉及。可以说是近年来财政史的扎实之作。由于论文集的体例,本书不太适合入门,读者最好先读过王业键《清代田赋刍论》和曾小平《州县官的银两》两部财政史名作。
pre用,本书认为结构本身即是原因,结构本身已经构成了死局。不像岩井那样找出一个结构之外的偏文化、意识形态的“原额主义”。
本科刚拿到书的时候,未能认真阅读,回想起来,非常遗憾。这次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来读。虽然因为我的基础薄弱,还有诸多的术语与史实没有读懂;但这次的阅读仍是收获满满。回想自己本科没有用百分百的专注度去听财政史、社会经济史课程、学习相关的参考文献,浪费了很多时间。希望自己研二再“补”这门课的时候,尚不算晚。 读了三次后记,特别感动。 2022年继续努力~踏实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