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帝国缩影的封面

帝国缩影

刘永华

出版时间

2019-11-01

ISBN

9787303253340

评分

★★★★★
书籍介绍

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不过,直到明代才开始按照"里"为单位设置厉坛,从而将厉祭推行到了乡村,开启了厉祭"庶民化"的趋势。 同时,明王朝设计的乡厉坛祭祀制度也包含了社会秩序建构的面向,亦即与里社坛祭祀制度配合。至清代,"分坛"的出现使得厉祭在乡村中更为普遍,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今天所看到的闽西四保乡村中的"无祀"习俗,正是由此而来。

刘永华

厦门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麦吉尔大学东亚系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明清社会文化史、明清社会经济史。

目录
自 序
历史上社祭与厉祭的源流
明初里社坛与乡厉坛制度的出台
里社坛、乡厉坛制度的推行
里社坛、乡厉坛祭祀与乡村社会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华南学者都有很强的现实关怀,或者说是在写人的历史,这本小书就是讲“国家”规范民间信仰、“教化”老百姓的推广社坛与历谈的种种,最后作者在一系列的民间故事里展示了他的问题意识,民间传说里贪得无厌、邪恶的社公就是老百姓心里的国家代理人,就是帝国缩影。这个民间故事算是一种无意识的通过传说抵抗?但是,不管怎么抵抗还是逆来顺受,我们都无法否认“国家”以微观权力或者意识形态的模式无孔不入的影响底层人的生活。看明代历史能看成明粉的,我现在是完全无法理解。
愉快的下午!没有制度史就没有文化史
图很赞。里社、厉社与政府、乡贤、农民的关系分析了一部分,想再多看点。
重新发现了一条近世社会国家意识和正统礼仪进入民间的重要线索,这一过程反过来尤为地方社会所利用
追述了明以前社坛、厉坛的建制演变,以及明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两坛建设的缘由、士人对两坛祭祀的仪礼与两坛建设的设计,最后则探讨了明中期以后随着里甲制度崩溃,两坛建制亦随之变动,出现被宗族、同业团体等组织分割并垄断的迹象,作为“帝国缩影”的两坛变成了地方上凝聚地方、同业、同族认同的象征物,各地方也出于自身考虑对原初仪礼模式进行不同方向的改变,为了解释这一系列的改变,各地形成了一系列神仙鬼怪的传说故事对礼制变动进行解释,以本地经验为依托使得仪礼变革“合法化。全书在探讨礼下庶人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庶人改礼”的现象,环环相扣,值得一读。
功力深厚的小书。
田野考察功夫下得很足
感觉到最后一页才知道题目的意思呢_(:з」∠)_最后的东西才是要讲的主体与精华叭,可能因为材料不足,只点出有这么个现象,但是没有更具体的分析很可惜
2023.7
分析再详尽些就更好了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