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增订版)的封面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增订版)

郑振满

出版时间

2020-05-31

ISBN

9787303253913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分析中国传统家族组织的动态理论模型。通过解读闽台地区现存的族谱、分家文书等家族史资料,考察家庭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宗族组织的不同类型、宗族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探讨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家族组织的普遍发展。反映了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财产关系的共有化,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泛家族主义”倾向。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学术史的回顾
本书基本思路及分析构架
第二章 家庭结构及其周期性变化
家庭结构的成长极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郑老师大作。以家庭为构建乡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前半部分在讲家庭的结构,后半部分依此结构而提出“三化”论断,对宗法伦理与国家管理渗入基层社会的脉络梳理的很清晰,叹为观止,发展傅衣凌先生的“乡族”理论,走入历史人类学的视界。饶老师誉为迄今为止无人能出其右。
很细腻的关于家族组织的研究,资料丰富,张弛有度,尤其考虑到初版写作于1980年代末。印象比较深的点:累世同居不限于世家大族,贫贱小民因经济之原因亦多有聚族而居、相互帮扶;沿海迁界致使界外宗族组织俱遭到了根本性破坏,大概也是清廷迁界的重要原因;明清专制集权之加强系以基层社会自治化巩固为代价(书中论证有所不足);至土改时福建「封建土地」中绝大多数为「乡族共有地」,南平专区达到了80%。
经典著作,值得一品再品。感谢谭老师赠书!
非常工整的研究,史料扎实,逻辑严密,理论味浓。对家庭和宗族加以一并观察,提炼出“始祖→小家庭→大家庭→继承式宗族→依附式宗族→合同式宗族”的发展趋势,同时考察其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具体历史样态。附录二对集权/自治、国家/社会、历史学/人类学有深入讨论,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值得反复看。
研究古村落怎么可能不读这个书。。。而我现在才读过。。。
福建历史上宗族组织的发展,一般是由继承式宗族逐渐演变为依附式宗族和合同式宗族。但是,在移民、战乱等特殊环境中,宗族组织的发展也会背离正常的轨道,呈现出某些变异形态。家族这种社会组织是与同一时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相适应的。因此,家族组织的发展和演变,必然伴随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 本书为作者郑振满1989年在厦大的史学博士论文,作者现为厦大民间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通过解读闽台地区现存的家族史资料,考察家庭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宗族组织的不同类型、宗族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探讨了明清时期福建家族组织的普遍发展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反映了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财产关系的共有化,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泛家族主义”倾向。 此书为一本经典的学术著作,引用繁多古文
来标一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历史学家能给人类“总体史”的最大贡献,是对于典籍的解读,也是史学的本分。人类学的方法是服务于提升解读的能力,最终一个构成“地方性的反思”,一个要建构起更加包容、更具解释力的整体框架,这就是史学跟人类学最终落脚点的不同。做田野这么久的老师的心得耶,所以本分还是要做好,多看史料多读书!!!
典范之作,这本书看这么晚真是令人难以启齿的一件事,太精彩了太好看了不看后悔一辈子(不是)。在多元中寻求共性,在共性中探索多元,给了相当出类拔萃的问题意识和答案。最喜欢的是庶民化、自治化和共有化的讨论,尤其是宗法伦理庶民化所存在的官 - 私张力,宋儒希望推进普遍的宗法制度是为维系社会秩序,但宗法制度的庶民化却恰恰冲破了官方制度与理学的桎梏,精彩。宗子制的废除与追远祖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中心化,正因为中心的缺位,才能够追远。以及附录三那种对地域文化与国族关怀的思考,田野时也听老师说过,但看了郑老师的文章才知道老师的观点出自哪里233,此外宋怡明那本书的整体思路原来这么早就出现在郑老师的博论之中了,只是在为他做注解。以及附录二和附录三。是值得放在书架上一看再看的好书,加入待购清单。
华南学派的开创之作,多学科融合的视角与方法在现如今已经得到发扬光大(从华南学派的兴盛就可以看出)。不过如陈春声所言,也是真的难读……
家族这一组织在明清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历史角色,由其推衍开来的组织方式、准则,又如何影响到了其他的组织,以及整段历史进程。整本研究紧抓“经济基础”和“民间性”这两手,从财产关系、物质水准、民间实践等方向切入,以此作为定性研究、制定结构的标准,很有一些拨云见日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