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论诱惑的封面

论诱惑

[法] 让·波德里亚

出版时间

2011-01-31

ISBN

9787305076497

评分

★★★★★
书籍介绍

1979年,波德里亚独具匠心地写下《论诱惑》一书,分为“性之食相”“表面的深渊”“诱惑的政治命运”三章,从各个层面论述他思想中的“诱惑”这一概念。此后“诱惑”这一概念在波德里亚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乃至其涵义在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也许他的本意是试图用“诱惑”这样美文学的、空洞的反讽性范式再一次深化“拟真”这个激进的否定性范式,更重要的是,他想要通过对诱惑的批判性内省,界划自己与后现代话语的根本异质性。

让·波德里亚(1929—2007)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其代表作主要有《消费社会》、《物体系》、《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冷记忆》、《美国》、《完美的罪行》等。这本《论诱惑》是其中晚期的思想代表作。

目录
代译序/张一兵
性之食相
群体的永久性讽刺
立体的黄色淫秽
诱惑与生产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好题目,解释也差不多。可是我最想听的他没说。
满眼都是性,性欲之性、性爱之性、后缀之性。这回相比于冷记忆与象征交换与死亡,更折磨了。不过有部分还是看得很有趣。真成碎片化阅读了。
挺有意思,但太多修辞导致很难真正把握住他到底确切的想表达什么,当然这种思路又恰是作者反对的了,比较清晰的应该是《死在撒马尔罕》那一小节,诱惑作为外表的秘密,无意义的能指。 张的序言让人感觉他下笔时也很心虚
“诱惑,就是作为现实去死亡,作为诱饵去自我生产。”
真有点崩溃,序文写的什么玩意儿啊
冷诱惑,诱惑的政治性和游戏中的诱惑写得值得深思,而镜像与诱惑,诱惑主客体的部分或许有些狭隘了。即使奋力跳脱出符号束缚,试图旁观总括,似乎仍旧居于符号内部。 鲍德里亚再多活几年该多好。
看完序言看完第一章,时而醍醐灌顶时而觉得一无是处,读不懂,至少十年内读不懂。
比起享受,诱惑是长久的,是永远需要填补的空白,但怎么也填不满那块空间,看似塞满了,却像是无底洞,诱惑是一种象征,一种符号的感召,想起海底的塞壬:“Viens(来啊)”,想起那句歌词:“什么是真,什么是梦,扑火的人倔强地守护空。” ———— 空白产生诱惑,充实毁灭诱惑,单纯的形式便是一个十足的诱惑。 拿掉赌注,拿掉命运,俄狄浦斯成为那喀索斯,迷失在镜子之中吧。
可以给高分的一盘菜除了序言这个前菜(基本每页都想背诵的程度。是伊甸园的蛇诱惑了夏娃,魔镜诱惑了后妈,男权体系下的所有意义都无法定义女性的无声可逆性
这书意思太深,还是翻译问题?而且诱惑,难道都是“性”吗。失败的一次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