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景观社会的封面

景观社会

[法] 居伊·德波

出版时间

2017-04-30

ISBN

9787305175299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本书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导演、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与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德波的代表作。除序言外,全书共九章221条。围绕“景观”这一概念,德波指出当代社会正处于从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社会景观之王国的过渡之中,在这种新的历史断代里,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目录
1/《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1/代译序: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张一兵)
1/法文第三版序言
1/第一章 完成的分离
17/第二章 作为景观的商品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无产阶级想要真正经历他所创造的历史,但却对真实一无所知
因为翻译、行文和引述的问题看得有些一知半解,但却愈发感觉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可能是自己今年阅读拼图中久寻而不得的那一块。很认可在经济主导社会生活中,存在已降级为拥有,而在如今奇诡的社会环境之下,拥有已经朝着显现在加速滑坡,景观正在赋予内容的表现以优先权,自然是一种异化。而如今这种趋势恶化的过于明显,被重塑异化后的当代“在场性”正被权力化,并被政治与商业力量严重操控,剥夺人全面发展的可能,人的存在与感知被异化、切分、批发,成为工具。而情境主义的反抗性颇让人兴奋,漂移、异轨和构境的提法太玄,但这似乎就是所思所想欲践行的理念的重要一环,否定物化权力结构的常规性,解构与揭露异化背后的压迫,用诗意与美学的真实意愿构建更真实更自由的生命存在。
五星是给原著的。 景观也可以理解为佛学中的「着相」吧, 工程里有个专业叫景观设计, 也就是把外表设计的符合大众审美, 但并不代表建筑本身的质量。 明星也算是另一个角度的景观, 大部分的追星, 也属于一种着相 或者可以理解为「包装」, 房贷车贷各种非生产性的贷款, 让本该自由的人, 几十年套上债务的枷锁, 美其名曰身价倍增, 也是一种被包装过的景观。 也可以理解为「场景」, 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场景, 电影构建场景, 让人喜怒哀乐, 购物构建场景, 让人掏腰包。 但都是人造的, 受众都是景观的接受者。 一星是给翻译的。 比文言文看起来都费劲。
咋说呢 读了这本书 自己的专业都不想学了
2014到2015跟了三四场活动和讲座,因为教授们的讲解深入浅出,连自己也期待起这本书的再版,以为自己能读懂呢。没有扎实的哲学功底估计只能囫囵吞枣,自行揣测,时间过去两三年,我已经不敢凭借自己的理解瞎写了 = =只有一个问题,有什么方法能保证,现在所做的一切,不是景观的一部分呢。
这书就书名不错,内容普普通通
虽然这本书看起来艰涩难懂,但书中确实从未说过什么夸张之词。 景观是现实社会的非现实主义心脏。景观无意识地支配着人们的欲望结构操纵整个社会生活,而我们只能被动的接受景观的奴役。 不可否认,这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持续性现实。 有意识的自我解放,积极投入现实日常生活,建构自己的生活情境,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自己的乐趣。不再沉迷于资本家们塞给你的奶头乐,去体验真真正正的生活。这是多么理想美好又艰难痛苦的觉醒和革命。
①景观:通过图像中介而建立的社会关系;当今社会的主要生产。景观世界:视觉表象化篡位为社会本体基础的颠倒世界。马克思的经济拜物教批判→景观拜物教批判:由存在滑向拥有(德波定论的“拥有”存在问题)→由拥有面向显现。②景观的统治形式:集中、弥散、综合。景观的本质:资本生产的目标;意识形态功能(资本宣传、体制审查、控制非劳作时间)。景观的统治胜因:垄断外表,得到被动接受;消除历史。③景观掩盖的分离:生产力成为目的而人沦为手段;个人主体已被机器系统和劳动分工“细化为动作的碎片”;“单向度的人”丧失否定性批判维度。作为景观发生的社会基础的分离:工人与产品、生产者之间、非劳动时间。④情境主义的革命策略:漂移、异轨、构境。 世界是单面镜迷宫与银幕单间,情境主义将其击碎。 列斐弗尔:使日常生活成为艺术。
这本书与Eltit的《劳动力》一起食用,简直是双重高潮。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