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的封面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法] 让·鲍德里亚

出版时间

2017-03-31

ISBN

9787305184147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本书收入法国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的三篇文章,分别为《狂欢节与食人族--世界对抗的游戏》《恶会腹语》《为何一切尚未消失》。作者将现代性设想为一场肇始于西欧的冒险和一出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在西方宗教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价值标准被输入的所有地方不断重演的巨大闹剧。在全球性的媒体-虚拟-网络垄断或说霸权之下,人的存在显然只能以自身的消亡为代价。他只有以自身在技术层面的消失和融入数字技术的秩序为代价才能获得永生。

目录
001 总序:激进思想天空中不屈的天堂鸟--写在“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出版之际(张一兵)
001 序 (玛琳·鲍德里亚)
001 狂欢节与食人族--世界对抗的游戏
021 恶会腹语
059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用户评论
本雅明发现了在形而上领域,反思产生意义进而意义成为反思个体的精神时,个体即获得经验,而一旦经验无限膨胀随之产生的便是贫乏,当经验不再给人以“新”的感觉时,人们便期待新的经验更新内在的单调和贫乏,否则将在个体内心滋生出生存世界的荒诞感。而经验一次次的流失,其表现就是鲍德里亚的核心,精神在时间中的流散。人凭借认知事物的能力,在赋予世界意义、价值和真实性的同时,也开启了一个解体的进程,这一解体的结果也是感到生存的贫乏和虚无。用他引述黑格尔的话最好不过,“一样事物被命名,被表征和概念控制之时,便是其开始失却活力之时,即便其就此成为真理或是作为意识形态而不容拒斥。黑格尔说,猫头鹰在日落时起飞。” 在伯曼的现代性体验里,人的宿命便是不断地崩解重生、麻烦痛苦、模凌两可又矛盾,这也是为何一切尚未消失的原因。
黑了一把精英主义特别是其唯智主义观以及代议政治,探究对于现有社会的否定的可能性,对于人工智能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感觉不是太喜欢鲍德里亚的后现代文风,不像科拉科夫斯基的作品那样对我口味,或许也可以说后现代主义不太适合窝佬[•_•],给个三星就算够意思了)
“终点本身已然消失”
鲍提出的问题是有意义的,但胡言乱语真的太多。一句话能说清就不要说几段话。
鲍德里亚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当否定和批判被工具化,服务于体制时,我们还能找到一个对抗的“阿基米德点”吗?一切都在消失,拟像取消真实,善吞噬恶,否定性的力量渐渐消失,既无客体,也无他者,但作者也不是在宣传“虚无主义”,因为“并非一切均已消失”,还有致命策略在,还有以狂欢和食人的方式反转的可能在,还有事件的力量存在等,书中对“齐达内用头撞人”展开的分析非常有趣。
否定性的消逝,对空无的消除;一种不再在场的意愿,然而“不管怎样,没有什么会彻底消失,任何消失的东西都会留下痕迹。”关于摄影的讨论是帮我抓住的锚点,其本质也即一度在场的某事物无可逆转的缺席,而在拟像和仿真社会下即时的数字照片里,刺点不再可能,它阐释的不过是未曾发生且其缺席无足轻重之事。 *对我而言是有勾连作用的,但还远远不够。
不要二元,不要权力。
5年后再读
我们最大的对手只能用他们的消失来威胁我们。 如果主观的讽刺消失——在数字游戏中消失——那么讽刺就会变得客观,或者变得沉默不语。 太初有言,而后才有沉默。 终点本身已然消失…… 近现代的书越是精品,就越会升起一种“看不见终点”的迷茫。这本书肯定并解释了这种迷茫,但我们还是没有解药。
鲍德里亚的诊断很精彩,特别是对单子式自恋的洞察和对庸俗批判和自甘堕落之间的两难困境的分析。如他所说的“没有解决方案”,二元论不是出路,只是把希望当作现实的唯心幻想,而且隐含着导致重新陷入自恋困境的可能,结果就是消除思想本身的破坏力,相比之下齐泽克把“末日之前”颠倒为“末日之后”的方式更加纯粹也更加现实。二元论的困境结束于沉默,像是问题回到了原点,给文字和思想的迷宫放下了最后一块砖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