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海德格尔与阿伦特通信集的封面

海德格尔与阿伦特通信集

[德] 马丁·海德格尔 原著

出版时间

2018-12-31

ISBN

9787305189715

评分

★★★★★
书籍介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众就已知晓:在马丁·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之间——超出了老师-学生的关系和后来的专业上的联系——有一种爱和友谊的关系。本书中的文献证明了这个关系,它们出自被保存于马尔巴赫德国文献档案馆的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遗作。在本书中,它们是第一次被公开发表。 除此之外,出自美国华盛顿特区国会图书馆的“汉娜·阿伦特的文件”也被照顾到了。

本书是遗物保管人洛特·克勒(Lotte Köhler)博士和赫尔曼·海德格尔(Hermann Heidegger)博士合作完成的。目的是把所有能够被获得的被保存下来的见证都公开发表。所以,来自马丁·海德格尔的书信、诗歌和其他的私人通知——汉娜·阿伦特谨慎地近乎完美无缺地保存了它们——都被付印了。相反,自她手的文本却处于一种残篇的状态,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不过好在,虽然书信主要来自海德格尔,但是相遇的第一年,即1925年,被记录了下来。虽然二人在1933-1950年间联络中断,但他们重遇后颇具研究价值的书信往来基本得以保留。除了由手稿抄写而来的文本之外,本书还包括了一个带有解释、证明和评论性的注释部分,我们还能透过原书出版人的后记,看到另一种对阿伦特-海德格尔关系史的研究视角。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生于德国弗莱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存在与时间》《哲学论稿》等。海德格尔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包括阿伦特在内的众多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家。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原籍德国,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主要著作有《极权主义的起源》等。1924年,她慕名来到马堡大学哲学系,与马丁•海德格尔结下不解之缘。

乌尔苏拉·鲁兹,1936年生于德国勒沃库森,是一位社会学家、自由翻译家和出版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重点关注汉娜•阿伦特,编辑了阿伦特的多卷著作。

朱松峰,哲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目录
1925年至1975年的书信和其他见证 001
目光 003
再-见 087
秋天 191
尾声 335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快乐起来吧,这已成为我对您的问候。而且只有当您快乐的时候,您才会成为这样的女人:她能够给予快乐,而且环绕着她的全都是快乐、安全、安宁、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激之心。
“在你离我遥远的时候,我经常读诗,而你的生命对我就总是变得当下在场。” 海德格尔的信都写的太美,每一个字都是我想说给我爱的人听的,虽然第一封信就有一句“我将永远不能拥有您”,但是在回答十八岁阿伦特当然会畏惧的问题“未来会怎样”时,他说“到那时候究竟还有没有什么能够变成?一切不是都已经在了而且永远都会如此吗”,“…不问目的和原因,而是只问‘存在’”,当然有人会说,这是一个已婚出轨男人唯一能用的措辞,后来我一直在想婚姻制度,它里面包含的因素太多,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而爱情,却只有爱,我愿意只谈爱。我想不拘束完全做我自己,我爱你,我想让你成为你之所是。
在书架上和《海德格尔与妻书》排排坐,责编说它和《海德格尔与妻书》“一起买才刺激,可以详细对一下很多时间点的谎话和情话”,让我八卦之魂又燃起来了。不过这本书如果只看婚外情或渣男调情好像也没多少意思,随手一翻看到不少其他信息,比如二十年代中期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关系(时而是“与胡塞尔一起度过了两个小时美好时光”,时而是“与胡塞尔在一起的日子令人失望);又比如在1932/1933年冬季致阿伦特的信中,海德格尔对自己被指责对犹太人不友好进行了辩护,并举了几个例子来证明”这是一个如此恶毒的毁谤“,至少可以看到犹太人问题在这个时候已经现出端倪了,对了解海德格尔对犹太人究竟什么态度也是很有效的资料。再例如海德格尔那里的“爱”的问题,这本书也提供了不少信息(以前上课时似乎有讨论过他不怎么谈爱的情况)。
这两个人都太厉害了,我不知道调情可以这么高级。当然也不止于调情了,是思想上的沟通。私人情感和政治态度杠上,人真是特别特别复杂的生物。
哲学家的情信竟如此富有诗意!要知道写信可是海德格尔,他的《存在与时间》真真诘屈聱牙。没想到他的情信也那么上头,欲罢不能,可见恋爱中的人,都一样。书柜中必须要有一本。
“我对你的渴望变得越来越不可抑制了。”
海某在生活中践行了沉沦,在爱情中是一个俗不可耐的男人。这段爱情的非伦理性不在于婚外或未成年,而是海某从未走近她,对显现之物没有进行本质与直观还原,他仅仅知觉到一个抽象的女人。年轻时无法共情犹太人在1933的困境,直至晚年也没有试图理解对方的思想和生活。最后的告别竟然是约纳斯转达的,约纳斯的母亲死在奥斯维辛,他应该和海某断交。
汉娜阿伦特的《人的境况》还没整理,这通信集科普到的知识点,一是师生恋,二是婚外情。好吧,我承认海德格尔对阿伦特的影响很大,她的哲学成就,也因其本身的天赋极高。不过18岁的女孩和35岁既要家庭又要爱情的男人来说,不是一对好CP,反正不对等。只是阿伦特是哲学家,不是女诗人,没有为爱情飞蛾扑火,而是把它内化成自身成长的一部分,更像精神伴侣,实在不喜欢灵魂这个词。从这种书信来看哲学提问方式和问题视角,还是八卦信息,似乎两者兼有,后者居多~
跨越一年读完了,感觉还很浅尝辄止。最初接触到存在主义的感动就在于此了
翻译毁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