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回访历史的封面

回访历史

[美] 伊娃·霍夫曼

出版时间

2018-10-01

ISBN

9787305206771

评分

★★★★★

标签

游记

书籍介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欧地区的变革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回访历史》以作者的真实经历为线索,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东欧国家在历史变迁中的阵痛与新生。在这本书中,读者将见证东欧社会的多样面貌,以及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作者简介
伊娃·霍夫曼是一位美籍波兰犹太裔作家,经历了纳粹大屠杀的阴影后,她与双亲移民加拿大,并在美国深造。霍夫曼曾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塔夫茨大学等校教授,以及《纽约时报》编辑和书评版主编。她的作品《翻译之惑:新语言下的生活》和《了解之后:记忆、历史与纳粹大屠杀的遗产》深刻探讨了语言、记忆和历史。译者胡洲贤,台湾成功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不仅以本名翻译,还以笔名齐萱创作,译作丰富,包括《到英国的理由》等多部作品。
推荐理由
《回访历史》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入探讨了东欧多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展现了作者在旅行中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洞察。书中不仅记录了作者在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地的所见所闻,还穿插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使读者得以全面了解东欧地区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轨迹。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东欧历史、政治、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东欧社会变迁和转型历程的读者
对国际关系和区域研究感兴趣的学者和研究者
以及所有渴望拓展视野、了解世界不同角落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波兰(上)
第二章 波兰(下)
第三章 捷克(斯洛伐克)
第四章 匈牙利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3.5;东欧剧变之后,对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五国的探访,以大量文化圈人士、政界官员的采访素材为样本,回溯变革来临前后意识形态幽灵的式微、逡巡、再生和隐匿——“在世界的这个角落,随随便便就会联想到卡夫卡”。亲历后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场,每个人都在高谈阔论高贵的理想、神圣的人权、多元主义和现代精神,然而乌托邦式的希望在政治体制受限下,依旧混沌而神秘的权力钳制、被告密阴影笼盖的恐惧、墙头易换的势力/组织牵掣——“什么都没有改变”。 因作者是犹太裔(但不可避免地,美国眼光时时在起作用),对波兰章节着墨较多,总体观感较平。印象深刻的是罗马尼亚章节开头极具吸血鬼式惊悚氛围,以及罗马尼亚人的宿命论
剧变之际东欧对自由民主的追求,比较纯粹与政治,东欧看来是希望之地
“他们全都明目张胆,用从这里偷去的东西去搞合资企业了。而且谁也拿他们没辙,因为现在我们有新的法律了。民主,正好让他们逍遥法外。” ps:我们都知道,这个和民主不民主无关。 “是最好的人才都不会选择从事公职,而是成为私营企业的生意人。你知道,因为这所有的冲突,还有尖锐,有时候甚至是……咄咄逼人的言词,使得他们不愿意从事政治。” ps: 政治宽容度低的地方大家都不想参与政治
本想了解下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面临的境况及其应对,没想到只是从个体的人的角度出发的考察,偏于支离,没太能说清问题,倒是很多细节有点意思。
这本书写作时间就是 1993 年, 那个时候叫新东欧, 现在看这本书是不是太老旧了. 2019年去过布拉格一次, 也没有那么不堪. 其他地方也估计不像书里了. 居高临下的姿态也总让人不舒服
这本就很普通了,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散文。二倍速。
流水帐式的游记且傲慢的视角,令人不喜。三十年前的书,大概只有记叙性质的实时意义,离得太近反而丧失了历史意义。不只是作者笔法怪异还是译文问题,总之文风不喜。
主要可算是一部巨变后东欧五国知识分子访谈录,辅以游记和社会观察,对五国民族性的描述和评价细致精彩,政治评述持坚定的西方视角。文笔有亮点也有不少琐碎之处,译笔一般。
东欧是个陌生的地域,神秘而迷幻。作者身为东欧人,重返家乡,熟悉与陌生交错相承。物质的贫乏,与精神的动荡,让解体后的东欧看似相同,实则大不相同。历史的沉淀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让东欧人对政权的更迭小心翼翼,看似安然处之的态度,透漏着被动接受的无奈。三十年前的东欧正在剧变,如今东欧的变化依然神秘。
我对不起88块的书价。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