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文学之用的封面

文学之用

[美]芮塔·菲尔斯基

出版时间

2019-07-31

ISBN

9787305215292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当今社会,文学似乎被边缘化,但《文学之用》一书指出,文学并非仅仅是消遣,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社会和历史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理解自我的重要途径。
作者简介
芮塔·菲尔斯基,英国著名学者,曾任《新文学史》主编,弗吉利亚大学英语系讲座教授。她在美学、文学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等领域有深入研究,代表作有《批评的极限》等。1979年剑桥大学学士,1987年莫纳什大学博士。2010年获得古根海姆奖,2000年获得威廉·帕克·赖利奖。
推荐理由
《文学之用》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文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作用,揭示了文学批评界的两种对立立场,并提出了多元的文学价值观念。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学者的阅读方法论、文学与知识的关系、以及文学阅读的审美体验,作者展现了文学批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本书不仅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视角,也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适合哪些人读
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文学在社会和文化中作用的人
文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
对阅读和审美体验有深度思考的文学爱好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导 言
一 认识
二 着魔
三 知识
四 震惊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初读印象。感觉作者有些骑墙,并没有超过韦勒克在《批评的诸种形式》里给定的范畴。优点是文笔流畅,表达条理性很强,还是可以激发许多思考,作为学术性的随笔非常推荐。
“当你不情愿地合上书、抬头看周围的现实世界时,你会有一种别扭的重新适应的感觉,一种类似于机器齿轮重新调整的震颤感,会感到一瞬间的难过和遗憾。”
出版社对这本书的定位显然有偏差。作者确实是想用一些对文学之用的更通俗更common reader的观点来驳斥或者说激活学界对文学之用的僵化讨论,但这不意味着这本书的对象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要想知道作者在讨论什么驳斥什么,至少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特别是对此书初版时(2000s?)的最前沿文学理论了如指掌。本书写法也是纯学术论文写法,可是虽然译者保留了文内注释,但是竟然删掉参考文献部分和index,给人造成很大不便。而且第一章讨论的核心,对recognition, acknoweledgement, knowingness 和identification的细分,不放在英语学术话语的语境中很难理解。真的对文学理论感兴趣的人应该去看英文版,流畅好懂很多;而一般文学爱好者可以直接绕道了。
早课:读完《文学之用》,菲尔斯基在做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把读者的阅读体验、情感、审美和阐释策略都放到显微镜下一一检查,并用上比《千年文学备忘录》和《悠游小说林》多上五倍的文学理论知识储备,从认识、着魔、知识和震惊四章把文学批评和哲学串烧起来,语言流畅,当然也还是在韦勒克的《批评的诸种概念》版图里。
被骗了。这应该是个学术论文,不,没有应该,就是个纯论文,跟你想象中的各种通俗都没有关系。
被书名吸引
有一定的启发性,但,大量的晦涩的词语对普通读者来说不太友好
最近对“审美入迷”有一些体会,刚好《着魔》一章补充了新的角度。不过,话术壁垒有点多,许多论断从思想史上来看有进步性,但对个人生命来说可能存在误导的危险。
「文学好似魔法,两者都能变无为有,凭空召唤鬼魂,召唤强烈而生动的幻觉形象,创造吞没读者的整个世界。」以及,文学可以有固定结局,但它能提醒我,自我是徐徐展开、没有固定结局的。这样就足够啦。👻
"认知"、“着魔”、“知识”和“震惊”作为文学阅读的四种状态,而实际上都是对文学文本阐释的结果。与其说是文学之用,不如说阅读的效果。作者试图在私人阅读和公共之用之间找到平衡点,正如这本书试图在专业和通俗之间找到共通。尝试有好的初衷,但我并不觉得实现了。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