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共同体的焚毁的封面

共同体的焚毁

[美]J.希利斯·米勒

出版时间

2019-07-01

ISBN

9787305218392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当今社会,共同体的意义和价值被不断重新审视。面对历史悲剧,我们如何理解共同体的本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共同体的焚毁》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这些问题的重要视角。
作者简介
J. 希利斯•米勒是一位享誉国际的美国文学批评家,解构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毕业于哈佛大学,曾任教于霍普金斯大学和耶鲁大学,现为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英语与比较文学系杰出教授。他的主要著作包括《阅读叙事》、《小说与重复》、《小说中的共同体》和《萌在他乡:米勒中国演讲集》等。米勒的学术成就受到广泛认可,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荐理由
《共同体的焚毁》这本书通过深入分析与纳粹大屠杀有关的小说,探讨了共同体的本质、归属问题以及现代社会中共同体的困境。书中不仅揭示了大屠杀的残酷历史,还探讨了文学创作如何见证历史悲剧,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还展示了文学作为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独特视角。
适合哪些人读
对历史、文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对纳粹大屠杀、社会共同体、个体身份等议题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从不同角度理解人类历史和社会现象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共同体理论
第一章 南希与史蒂文斯的对立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无论是让-吕克·南希共同分享、彼此分割的“非功效共同体”,还是史蒂文斯“与外界隔离又彼此关联的人群”,抑或彼此交叉、相互联系的作为诸多共同体集合的第三种共同体,在我看来,作者对所谓“共同体”以及文学作品如何书写共同体的崩解、错位和焚毁的论证都不见得有多高明,倒是对《审判》《城堡》《无命运的人生》《宠儿》的文本细读、以及文学作品如何见证人类极端灾难的解读更吸引我。作者论证卡夫卡预见大屠杀的前提在于:“文学作品在我们回顾性的阅读中有一种预言能力,能够预示将来”,带有典型的后见之明的色彩,以及我认为与其说卡夫卡预见了奥斯维辛,不如说是对人类极端情境的洞察与预示。卡夫卡的叙事断裂、阻止阐释、不可完成、自造寓言,凯尔泰斯的反讽与对大屠杀事实的选择与整理,作家们通过作品组织、表达和阐释奥斯维辛。
近期最佳。83岁的米勒宝刀未老,在本书中展现出强大的文本细读功力与克制精准的理论运用能力,我认为这是一部出色的批评著作。分析大屠杀与卡夫卡文本关系的作品并不少,但米勒选择了“共同体”这个切入点,相当聪明,通过对诸多作品的细读,米勒给出了一系列值得被认真对待的判断,比如为什么卡夫卡的作品都是未竟之作?为什么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如此多的逻辑混乱与冗余,而《无命运的人生》里,主人公为什么又是冷漠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共同体概念的毁灭获得一种阐释。阐释,当然是事后追加的,但我为米勒辩护,也正因为他的“后视之明”的历史意识必然性。当然,米勒在这本著作里,最打动我的反而不是那些充满想象力与关怀的论断,而是他坦诚于能力有限、他对于批评行为的焦虑与他的欠然——这可能才是好的批评的内在品质。
关于卡夫卡的部分很吸引人。
@2020-05-03 14:57:57
着重读了前两部分,共同体三种跟卡夫卡。要说有没有用就是下一步如果读德勒兹论卡夫卡可能有用,也回头梳理了南希的非功效共同体概念。但总地来说,看了非常抑郁(你有看书不抑郁的时候吗),抑郁之处不仅在于所谓现实政治的乌七八糟跟批评家的力不从心,更在于你发现对想活下去的人来说法西斯确有其迷人之处
原来真正好的文学评论是这样啊!原来叙事学分析是这样用的啊!被真切地震撼到了。过去时日我对叙事学的憎恶只能说明我之前真是没见过啥好东西,那些破文章差点毁了我。这次也是第一次扎扎实实地阅读“后见之明”的文学评论,之前读但老师写抄写员巴特比那篇文章时,就好奇这种思路是如何生发的,今日有一点点开悟了。能有什么秘密呢,无非就是那句老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太多时政内容削弱了表达力,虽然本意是制造一种锐利的现实指向。卡夫卡编最有启发性,卡氏注目人类存在的受摧残之状况,阴郁的、恐怖的人性黑洞。
一点拙见 感觉第一部分奥斯维辛的先兆有点强阐释的意味。
卡夫卡不可阐释使米勒的阐释也自相矛盾,漏洞频出,米勒说布朗肖没有读出《城堡》中人的孤绝境地,然而抛开他专业的学科词藻,我只读一遍城堡也体察到了他自以为的这个创见。说卡夫卡预言了奥斯维辛和卡夫卡发现了人的异化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因为前者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后者。然而归根结底来看,共同体究竟是被“焚毁”了,还是从未存在过?令人感到有点啼笑皆非的是,在分析《城堡》的终末,米勒还为此书没有结局增添了一个个人的阐释:卡夫卡认为文学无法完成自我的救赎。我觉得这个阐释符合卡夫卡的想法,但并不构成他不写结局的理由。
“如塞斯自己所说,她杀了自己的女儿,也杀了她自己。塞斯的动机和行为,与德里达所说的自免疫的双重逻辑紧紧贴合。据德里达称,这种逻辑普遍存在,它是道德和宗教的双重来源:既含有拯救纯净生命的冲动,又含有牺牲纯净生命的冲动。”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