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民族的重建的封面

民族的重建

[美]蒂莫西·斯奈德

出版时间

2020-01-01

ISBN

9787305221644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2003年美国历史学会乔治·路易斯·比尔奖、2003年东部书评奖、2004年美国学会乌克兰研究图书奖 获奖作品

◎知名政治思想史学者塞缪尔·P. 亨廷顿,《国际历史学评论》《外交事务》《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赞誉推荐

···

【内容简介】

“在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帝国瓦解、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国界线、挑衅的少数族群、扬言复仇者、恐惧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种族清洗的记忆以及长期冲突的民族迷思。”

维尔纽斯,维尔尼亚,抑或维尔纳?在本书中,这些指涉着同一座城市的区别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动声色的方式出现在同一个句子的两端。它们是本书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着一整套有关“我是谁”“我的祖国在哪里”“什么是民族”的记忆、理念和话语。跨越四个世纪,四个国家,通过将目光落在这片有着复杂民族混居背景、经历过极其多元的政体模式,被几度撕裂乃至摧毁的土地上,斯奈德试图为我们揭示民族理念转变的奥秘,追踪概念如何被解释、扭曲、发明和滥用,如何在与更为复杂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过程中酿成深重苦难,又焕发出崭新光辉。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试图为有关通往国家的路径的终极问题寻找回答: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条路上的苦痛经验?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民族的重建》对东欧民族演化中的微妙性、复杂性和重重矛盾做了精彩的、引人入胜的分析。若想理解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国家崩溃和民族建构的过程,本书可谓意义深远。

——塞缪尔·P.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作者

到目前为止,在有关东北欧多元文化历史的英语研究作品中,本书是独树一帜的。斯奈德向我们提供了关于波兰、立陶宛和乌克兰的悠久历史的有别于传统叙事的解读,探索和解释了民族认同的议题,并且没有掉进民族主义历史学的陷阱之中。

——布赖恩·波特,密歇根大学历史系教授

蒂莫西·斯奈德的风格令人愉悦地提醒我们,历史写作确实可以,也应该在文学上有所追求。

——《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增刊》

···

【编辑推荐】

★东欧史重量级学者蒂莫西·斯奈德独立著作首次引进。欧美学界东欧历史及民族主义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再造民族叙事,见证“想象共同体”流变中的残酷与光明。

“在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帝国瓦解、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国界线、挑衅的少数族群、扬言复仇者、恐惧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种族清洗的记忆以及长期冲突的民族迷思。”

这是一次有关民族性生成的重检与注疏,斯奈德大胆地将研究对象置于四个世纪的历史演变之间,从而揭示了这条道路上的不同走向与路径。

★超乎寻常的珍贵一手史料,叙事精湛的学术佳作。

作者通晓东欧诸国6种语言,使得本书所引第一手材料包罗万象,并首度在英文学术研究中完整描述了1943—1947年乌克兰人和波兰人相互实施的种族清洗事件。全书含600余条脚注,另附图像资料和表格说明。

斯奈德的写作结构缜密又清晰易读,穿插以人物线索的讲述方式,带领读者走入历史的关键情境。

★战后欧洲史的有益补充。

全书第三部分详尽地研究了“二战”后作为东欧成功案例的波兰如何通过精妙而及时的东部政策,不仅促成了与乌克兰、立陶宛等国的和解,还达成了“重返欧洲”的目标,成为欧盟成立前夕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旁证。

★是民族主义导致了种族清洗,还是种族清洗给不同人群贴上了民族标签?

现代民族观念的诉求,能否找到一种更加和平的表达方式?

本书正是对于以上问题的一次回应的努力。

目录
名字与来源
地名表
地 图
缩 写
档 案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最后一章就有些扯了… 1. P9 Para1 Line4 括号内是否正确? 2. P9 Para1 Line4 “加利尼亚”是不是手滑? 3. P57 Para1 Line4 “反义”应为“翻译”; 4. P214、225 Bandera的翻译前后不一; 5. P257 Para3 Line3 “波兰语”应为“乌克兰语”; 6. P261 Para2 Line5 “四分之三”应为“四分之一”; 7. P314 Para1 Line5 “民族”疑为“民主”; 8. P365 Para2 Line6 “1992”似为“1922”.
这是一本读到第十二章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好书。前11章,在我看来完美无缺(译文有小疵)地展现了在古典联邦贵族共和国的波兰-立陶宛旧址上建立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四个现代民族国家的经过和纠葛。非常核心的一点就是波兰文化以及天主教的强势给波兰带来了一战后建国时维持卢布林联合时海间联盟国土的雄心——建立在其他民族可以且应该欣慰接受被波兰化的臆想上,全不顾他们已经在俄罗斯或奥地利的支持下有了自己的民族想象并竭力撇清和波兰的联系。我也对毕苏斯基有了新的看法。但最后两章,搁在过去是要出编者按表示不同意其看法的:作者盛赞苏联解体后,波兰政府能放下这种迷梦,把另三个国家的独立视为抵御俄罗斯的新选择,并称之为欧洲标准。那么讲到底,就是波兰认同实践了英美德法标准的民族国家观,而照此标准,中俄永不合格。
没想到出条目了,激动地打字都手抖T_T斯奈德老师这本书是扎实的历史研究典范,他精彩地论述了想象的共同体如何被塑造出来,历史如何与神话混为一谈,当下为何走不出过去的阴影。更可贵的是,本书除了关注宏大叙事,还聚焦于那些已经被符号化的个体,其中也有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他们无声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等待着后人解读他们的故事。作为译者,中文版的问题全是我的锅,华彩部分都属于斯奈德老师。
此书探讨的问题极有价值,作者功力亦佳,只是读之乏味。一方面,此段历史过于纷乱隔膜,非普通中国读者所能消化;另一方面,作者的行文风格以及翻译不甚佳,枯燥之极。其旨在梳理东欧地区现代国家形成的过程,并检讨民族主义——尤其20世纪以后在塑造民族国家过程中导致的灾难,无疑为《想象的共同体》之实证。但除了学识渊博、穷搜材料,无论是梳理还是叙事,甚乏精彩议论,故难以打动读者。而此种复杂之民族变迁,读完即忘,非研究东欧之专业者,似不必读之。
@宫保鸡丁 你真的有认真翻译这本书吗? 真的很想打1星。。。。。。
作者精彩地描绘了波兰-立陶宛联邦从开始到分裂,再到后来各族的民族主义运动,以及苏联解体后东欧各国和解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作者欣赏波-立联邦的建立在文化认同上的国家意识(波兰是高級文化),一个国家内可以有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信仰,这好过互相竞争的单一语言民族国家.这个意识在联邦解体后持续存在,一直到19世纪都有人希望复兴联邦,但不成功.(这里最令我吃惊的是立陶宛贵族是正教→加尔文宗→天主教这种皈依顺序,有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感觉.)民族国家兴起后,波兰人觉得可以吸纳立陶宛和乌克兰农民,于是后两者的民族主义就要去波兰化,反波兰比反俄的成分多.立陶宛的民族构建基本就是从无到有,还编造历史.整片地区发生了多次相互的种族清洗.作者很欣赏波兰能不计前嫌地与周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更东的国家看起来未必有这么释怀.
观点不算讨喜~梳理下近现代东欧民族意识的形成及今日冲突之滥觞...
书本身挺好,译者真的有点离谱。
对不熟悉东欧的人很不友好,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因为那一片土地上发生的改变太多,文化上的边界上的。
读过波兰史和乌克兰史再读更容易理解,回溯了东欧四国紧密交织盘根错节的历史,以精神导师密茨凯维奇的诗歌为引子,从语言文化、种族民族、领土国家各个维度重新审视不同时期民族构建和重建、分裂与和解、冲突与认同的种种“迷思”,叙述重心可以看出偏向波兰,关于北约东扩一段有助于摆脱简单两极思维,在多角动态关系中重新思考地缘政治秩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