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理论、方法、发展、趋势的封面

理论、方法、发展、趋势

李伯重

出版时间

2012-12-01

ISBN

9787308108140

评分

★★★★★

标签

经济

书籍介绍

本书从理论、方法、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对国际学界热烈讨论中的若干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涉及:对“资本主义萌芽”、“早期工业化”、“过密型增长”理论的分析;对以往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和对海外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的评述;以及对该领域新趋势、新视角的分析和探讨。

李伯重,现任香港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等,并兼任哈佛大学、密执安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伦敦经济学院、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等国外著名学府的客座教授,以及国际经济史学会执委会委员以及日本东洋文库荣誉研究员。著有《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代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1620-1850等专著。

目录
第一编理论
专题一“资本主义萌芽”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历史?
中国经济史学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情结” 5
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理论20
专题二理论探讨:早期工业化与农业过密化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包括八个专题十六篇论文两篇附录,集中探讨了中国经济史的发展历程及当下所面临的危机,并对应对这种危机提供了解决之道。具体来说,当下中国经济史面临的危机,实际上是来自于整个史学面临的危机,即旧有的理论方法被质疑和批判,但又未能建立新的理论和方法,历史学家依然秉持保守主义的态度,完全沿袭传统。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西方中心论曾经大行其道,学者们以西方经验为普遍经验,试图套用在对中国的研究之中,近年来,这种西方中心论的观点也遭到批评,但如何建立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仍是一个需要学者们共同努力的问题。印象深刻的有几点:1.经济史不仅包括经济史,也包括社会经济史乃至社会史,且中国具有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传统;2.亩产量作为衡量劳动生产率的标准(需注意条件);3.汉学实际上并非一个专业领域。
多视角;视角的转化;过去存在于现在之中;对概念本身的反思;中国经济史与国际学术界;
再版
书的内容很好,装帧设计扣两分。
选精法与集粹法一章简直是中国史的通病针灸。。
谈方法的读一篇就可以了,无甚新意。对中国经济史学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很适合入门,大多持平之论,对各方面的观点介绍得也比较清晰。
从容大气的学者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情结,宋朝经济研究呈现“选精”与“集粹”……光凭这两篇论文,李公就可以名垂青史。👍
经典。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