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封面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美] 乔治·莱考夫

出版时间

2015-03-31

ISBN

9787308143172

评分

★★★★★

标签

思想

书籍介绍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目录
前  言 i
致  谢 I
第一章  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 1
第二章  隐喻性概念的系统性 4
第三章  隐喻系统性:凸显和隐藏 7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概念隐喻:跨域联系(映射),感知经验的相似性,影响。
诗以语言的触觉在清醒时造梦。读此书颇能破法执。应该写一本中文版本的呀呀呀。
最重要的观点是笔者认为并且证明了“隐喻”不仅存在于文学领域,在此观点下详细论证了隐喻的基础,产生,属性,连贯性结构和影响范围等等。论证环境主要是对话和争论,人是如何对隐喻的设定习以为常,以及人是如何在仪式中保留,甚至创造新隐喻的。
本科论文主力参考用书 No.01
《管锥编》里引用过这本书。对于非语言学专业的人来讲,用一个小时大概就可以翻完,精义主要在最后一章“理解”。“和触觉一样,隐喻是我们身体机能的一部分”;“新的隐喻创造新的理解,从而创造新的现实”。“依据‘劳动是一种资源’这一隐喻来对人进行剥削,最明显的就是那些吹嘘拥有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供应的国家。”
不给英语例句从好的角度来说是能够部分说明语言间存在一种生成隐喻的共性,比如汉语英语都存在关于辩论与战斗的隐喻。但是有些真的只能靠脑补原文例句,非常郁闷。读的时候亦在思考隐喻在汉语中的巨大作用,比如会意字的许多“会意”或许正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上。
以小见大,从小到大的写作。此即学术写作的理想范式。
原著5分 翻译扣一分,很多地方翻译的让人难以理解
在读,大概是真正的第一本语言学入门,之前看过的都太简单了。
比想象中更学术的书,只是论述过程稍嫌冗长。揭示了隐喻与文化/经验的关系:隐喻系统根植于文化,但如果新的隐喻被接受并执行,又可以建构新的文化(例如“时间就是金钱”),改变理解方式。伊朗学生提出的“化学隐喻”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