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铁屋中的呐喊的封面

铁屋中的呐喊

李欧梵

出版时间

2016-09-01

ISBN

9787308161879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回顾家庭和教育对鲁迅心理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文学传统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中心,系统阐释鲁迅的文学创作,包括短篇小说、散文诗及杂文;第三部分论述鲁迅最后的十年,集中研究他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通过这三个部分,作者试图重新描述出鲁迅真实的心路历程,揭示出鲁迅内在的深刻悖论与矛盾。

李欧梵,1939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 等。

李欧梵先生被学界认为是继夏济安夏志清之后海外研究现代文学的的第二代华人学者。他常自喻为“狐狸型”学者,因为在学术上每每"喜新厌旧""东摸西碰"。学者王德威赞誉李欧梵"但开风气不为师""处处用功,而又无所计较"。在治学上,李欧梵多方出击,频频得胜,其著作更是纷芜庞杂,极尽"狐狸"之所能。他的老本行现代文学研究自不必说,一本《铁屋里的呐喊》就把被神化的鲁迅还原成"人"。在文化研究上面,一本《上海摩登》集现代都市文学、报纸期刊等诸多文化要素研究于一体,奠定其内地文化研究先锋的地位,其...

(展开全部)

目录
再版序:我研究鲁迅的心路历程
原序
第一部分 一位作家的产生
第一章 家庭和教育
第二章 传统和“抗传统”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传记式梳理
这本书最大的努力就是在尽量还原标签以外的鲁迅。作者看到了鲁迅革命性以外并没有始终对明天充满着希望,与之相反,他对这世界是悲观绝望的。这点尤其反映在《野草》这部杂文集里。鲁迅一生在公和私,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差异和矛盾,尽管他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也写下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同时鲁迅受西方现代性的影响,他的小说有多种文学形式的探索,里面也能看到存在主义和荒诞派的萌芽。 至于苏俄文学,鲁迅其实并没有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表达,他始终是坚持批判现实主义的立场的。在翻译苏俄作品上,他也没有选择马列,而是选择了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这样一些较自由、较少教条的作品。在苏俄文学里,鲁迅看到的是从“多余人”向“英雄人物”过渡的知识分子深刻悲剧面。
革命部分相对无趣。
新的开始,要多读鲁迅
受益匪浅
廓清政治、传统、现代、个人的鲁迅形象、思想和艺术,各种对称性比较很贴合其矛盾斗争思想,提出的个人与公众分析模式也算把握整体脉络的方式之一,还觉得可以再深入丰富下去,但也觉得被过度阐释了没必要,结尾从思想文化遗产方面来做形象透视倒是很有启发的。对被迫害妄想症和偏执狂这一面向的书写一语中的,想到好多大作家最后都由分裂走向谵妄。
为大陆定义的鲁迅正名。他不再怒目而视,手里只有匕首,他甚至更多地在灰暗里徘徊。
现在看都觉得过时
鲁迅研究的基础性书目,优点是周全,偶尔也有论述上的粗疏之处,瑕不掩瑜。及今看来非常中正平缓的研究,登场时却是做了向大陆研究界论战的准备,他日如能深化研究史之研究,此书之中译及其平实与经典化将是一个无法避开的案例。
来拜读所谓把鲁迅拉下神坛之作,其实没有反鲁迅的感觉,是建立在比较客观、远距离的视角的基础上,对鲁迅的杂文也较西方汉学界有更多的肯定。跟有趣的是鲁迅人生后半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靠近,以及其中的矛盾,这里可能更有他凡人的一面?研究史上的意义挺重要的,不过对于有些小细节上的,比如采用谁的回忆比较可信这里,或许还有瑕疵(茅盾的回忆就比较容易随时而变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