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弗洛伊德与哲学的封面

弗洛伊德与哲学

[法] 保罗·利科

出版时间

2017-04-01

ISBN

9787308166331

评分

★★★★★
书籍介绍

《弗洛伊德与哲学:论解释》脱胎于1961年耶鲁大学Terry讲座,从全新的解释学视角讨论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保罗•利科并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弗洛伊德,他关注的是弗洛伊德理论的结构,以及弗洛伊德所引入的对人的理解,因此它是一个哲学的探讨。全书分为三部分,围绕三个问题展开,首先是认识论的问题,即心理分析是一个什么样的解释学问题,以及这个解释学问题如何看待人类的欲望与行为的关系。其次,是相对主义的哲学问题,解释学如何阐发一个新的自我理解的观点。最后,他探讨了一个辨证论的问题,即弗洛伊德的解释是否排除了其他文化?

保罗•利科(Paul Ricœur,1913—2005),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与20世纪另外两位著名的解释学哲学家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齐名,因其将解释学与现象学描述结合在一起而闻名于世。其一生的学术研究涉及哲学、解释学、语言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著有《恶的象征》《弗洛伊德与哲学:论解释》《解释的冲突》《时间与叙事》等多部著作。

目录
译者序 i
前 言 ix
英译者按 xi
第一卷 总问题篇:弗洛伊德的处境
第一章 语言,象征和解释 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已购
利科判定精神分析是一种主体考古学,它是对哲学我思传统的颠覆。驱力经济学所暗含的要求是,不从直接意识或自我出发,而是将主体或对象作为驱力演绎的结果,这帮助破除现象学对主体-对象框架的预设。在拓比学中,自我被置于一个生成过程之中,这类似于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双重化的进展。弗洛伊德的理论一开始就是主体间性的,第一拓比学的抽象性在于对这种主体间性未加反思和阐明而具有唯我论特征,第二拓比学则通过超我概念的引入改变了这一点。精神分析不同于科学心理学,因为行为不再是从外部可观察的一种受影响的变量,而是主体历史意义变化的表达,它们不是作为可观察物起作用,而是作为欲望历史的能指起作用,将精神分析科学化会导致对意义的删除,应该将精神分析理解为解释学。精神分析强调我们作为身体而生存,这与身体现象学不谋而合。
此版本为英译本译出,注是书末注,非常痛苦,极端受罪,好像隔壁那本也是(我没翻)。标准解释学的弗洛伊德分析,一种矛盾的自辩(我想他后来应该放弃了),感受尖子生的呼吸。会弗洛伊德的不如直接英译本吧……那个语句流畅断句正常,阅读障碍估计也只是因为他用解经的方式精读弗洛伊德(原初版本)。我感觉整个演绎下来还挺能验证解经的核心的,解经的原本必须尽可能清晰(甚至粗糙或不完满),解经的方式才能始终如一且不被其他理论牵走。他实际上是对弗洛伊德的文本做了一场很经典的解释学演绎罢了,并不涉及精神分析的功用,也可见他的伦理的影子。
细读、细解的一个范本
无可否认这本书是关于弗洛伊德最为细致、严谨、敏锐的哲学论文(拉康和他做的显然不是同一类工作),问题意识和论证手法值得被在哲学系做精神分析的人视为典范。但最后的落脚点似乎还是以一种严格的方式回到了荣格式的象征主义(尽管他极力否定这一点),让我很困惑他是不是搞错了些什么。
很清晰的对于弗洛伊德的解释学诠释,第二部分等再看一遍原文本之后再来细读。 利柯说对梦的解析首先是对“案主对梦的叙述”这一文本的解析,这个洞见很有意思,一方面他指出了精神分析方法的部分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一个康德式的问题,即梦的叙述是表象的话,那么如何认为对梦的叙述的解读可以揭示无意识的欲望。 一个可能的回答:真正重要的不是“原因”而是主体性的历史? 利柯处处都有提及并回应分析哲学,我觉得这是很好的问题意识。
把可简单化的东西复杂化,大部分搞哲学的就是这样无聊。正是他们和普通人对于真理的亵渎,“自由”、“神性”、“解释”才在这样的扭曲中诞生。人必须不讲道理,不追求真理,世界的意义、价值才得以可能。 不过,书没怎么认真看,很烦躁。以后可能重读。
利科写综述的本领让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