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的封面

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

彭小妍

出版时间

2017-06-30

ISBN

9787308167758

评分

★★★★★
书籍介绍

浪荡子是世界现代文学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一直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本书立足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上海新感觉派入手,研究从现代浪荡子的源头巴黎,到作为中西方交流中介的日本,再到上海的浪荡子美学和跨文化现代性。作者将浪荡子视为跨文化现代性的推手,探究他 们在跨文化场域中对各种体制界限的逾越突破和创造性转化,并带出对于20世纪30年代法国、日本及中国之间的文化流动和本土转化的探讨。

每个男人里面都有一个女人,每个女人里面也都有一个男人。浪荡子创造并定义了摩登女郎的特质,浪荡子也因摩登女郎而彰显了自我。典型的浪荡子包括三个要件:

(1)以异性为自我的投射;

(2)致力于艺术的追求及自我的创造;

(3)努力不懈的跨文化实践,在跨文化场域追求现代性。

彭小妍,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方向为两岸现代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曾出版专著《超越写实》《海上说情欲:从张资平到刘呐鸥》,小说《断掌顺娘》《纯真年代》,主编有《杨逵全集》。

目录
缘起/1
序:跨文化现代性/4
插图表/10
导言 浪荡子美学:跨文化现代性的真髓
前言:路易十四,浪荡子的完美典型/12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研究方法上的同一特点似乎总是带来利弊两面:扎实的多语言能力让作者对“混语书写”保持着高度敏感,但这种角度的文本分析更像是指出一种形式上的现象,似乎还不够直击要害。跨语际与跨学科自然也带来了开阔的视野,但又总嫌结构松散、到后来有点游离于“浪荡子美学”的主题之外。可能作者还是更着力于“跨文化现代性”这一理念/研究范式的提出,新感觉派自身突出的“跨文化性”便恰好可以嵌入这一框架内。联系到作者更晚近对于“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者以“启蒙的悖反(反‘理性主义’)”立场、融合中西古今、实现“创化”的论述,似乎其也是不断在革命/ 启蒙传统外,探索中国文学/文化“现代性”其他可能的论述路径。
看来搞跨文化研究任重而道远,拓宽思路的一本书(当然偶尔感觉车轱辘话说个不停x)
巴黎-东京-上海的新感觉路径通过本雅明解读波德莱尔时所用的“浪荡子”概念串联起来,浪荡子与摩登女郎和摩登男子的三角式关系比较有启发。关于“摩登女性”的阐释稍显啰嗦,且在不同章节中略有重复,所以后半本草草翻过。
从浪荡子入手,浅谈了各家关于浪荡子、投射浪荡子们纠结且对立情感面的摩登女性的美学界定,但更大的篇幅在讲“浪荡子文化人们”笔下的跨文化性特征,尤为强调浪荡子“混语书写”的能力和翻译过程中的变通能力。 阳了的新冠+台版的繁体字=阅读产生的困顿*100000......
精妙绝伦。中国最初的现代性来自日本,混语的书写与超越时代的都市结合的,文学意义的闲逛者。百年后无论是学术思想还是社会风潮,我们依然在普及性补课而已。同样的题目,人家的和自己的硕士论文,不谈理论居然写得不如人家美,撞墙去了。
写得混乱如学生论文
角度很好,诠释了浪荡子所具有的美学意蕴,以及他们的跨文化(比如生活方式、混语书写和翻译)折射出的现代性。其实作者的论述看得出熟悉中国古典语文、日文和法文,还是很见功底的。
很有趣
“浪荡子”这一个话题有趣,以此连接到跨文化场域、现代性并提出“双向的施与受”也有意思。但读起来最大的不适就是反复拿着“摩登女郎”“新感觉派”的几个观点反复嵌套,套入不同的叙述角度中,少了一些其他更深层次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