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生死96小时的封面

生死96小时

冯韵娴

出版时间

2019-03-12

ISBN

9787308189743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战争总是无情地摧毁着人们的家园和生命。然而,在战争的阴影下,人性之光也从未熄灭。本书作者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那段艰难岁月,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
作者简介
冯韵娴,江苏无锡人,2009年加入中央电视台,曾担任阿拉伯语频道和新闻频道的主持人和记者。她足迹遍布中东,多次亲临阿富汗、伊朗、叙利亚、伊拉克等战地,多次面临生死考验,为央视发回大量战地报道。2011年,她主动申请前往利比亚执行战地报道任务,成功脱险。她的报道获得国际媒体认可,曾获“全国百佳记者”称号。
推荐理由
《生死96小时》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96小时,描绘了利比亚内战期间的生死存亡、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书中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挣扎和生命的尊严,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真实而感人的历史画卷。本书不仅是一次对战争的记忆与反思,也是对人性、生命和社会责任的一次深刻探讨。
适合哪些人读
对历史、战争、人性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利比亚内战背景和人物故事的读者
对中东地区文化和政治感兴趣的读者
追求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像利比亚这样的国家,在没有足够实力的时候,要扮演一个得罪人的角色,就必须强硬到底,有一种大不了大家一起玩完的气概,否则就要彻底变乖,抹去此前的符号,不再被别国当作是威胁。你要么在心理上震慑住别人,要么就心须给别人一种彻底的安全感,绝不能模棱两可。遗憾的是,卡扎菲没能做到,相反,他将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得罪了个遍。”这种纪实文学向来是我最爱看的书籍…… 哪怕语言再直白,只要传达的意思足够清晰即可,战争残酷,倒也无需过分煽情。对于利比亚,对于“阿拉伯之春”,对于媒体行业,一种无力感和幻灭感在我的心头徘徊不去,十年前的媒体尚且如此,十年间媒体行业变化这么快,于当下而言又是如何呢……以及时间跨度稍长就是有一点好:前因后果都能捋得很清楚,比如希拉里的“邮件门”与利比亚之间的纠缠不清。
战争改变了太多人,也包括写这本书的记者,也包括读这本书的我们。
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是应该在保守治疗之下忍受病痛的煎熬,还是应该接受激进的手术从而死里求生?后见之明来看,利比亚的这场手术彻底失败了,但依然不能否认彼时对于愿景的追求。当年曾为了利比亚问题天天与小伙伴争论不休,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渐渐淡忘了。读完这本血淋淋的书,仿佛又把思绪拉回了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而困局之下,至今依然没有破境的锁匙。P.S微信读书上阅读。
文笔不错,感悟很多,但行文节奏感不足。勇气可贵,记录值得肯定,但干货有限,对中东想了解更多。
2011年卡扎菲政权倒台前夕,来自世界各国的38名记者被困在政府指定的一家酒店长达四天,直到反对派攻陷的黎波里,推翻卡扎菲政权,这批记者才得以离开酒店。作者是央视特派记者,和另外四个中国记者一同亲历整个过程,于是有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感觉这个题材被作者浪费了。全书重在描写个人感悟,没有交代清楚当时利比亚复杂而惊险的局势,所以读者很难完全体会到作者那些劫后余生的感触。这本书写得太薄了,也太想当然了,字里行间抨击美国等西方国家,却没法深入讨论为何西方价值观水土不服,光是扣下帽子,抒发情感,很难说服和感染读者。
真实历史让一切虚构黯然失色。
身临其境,扣人心弦
真的很敬佩战地记者,深入最危险的地方,只为向世界传递真相和声音,可惜在主流媒体的控制下真相被碎片化和曲解,成了达到政治目的的工具,尽管这样也不能否定战地记者的价值。小时候总是以为战争结束一切都好了,长大后发现,无论战争是否结束,受苦的都是老百姓,甚至结束后可能更惨。就算是集权的卡扎菲,也是能够稳定住利比亚局势的,他倒台之后多方割据,基地组织趁机而入,恐怖主义蔓延到了全世界,唉,和平永远是最难能可贵但又是最被忽视的
战争真的很残酷,而在其中扮演救世主的西方国家也真的很伪善。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