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经学史十讲的封面

中国经学史十讲

朱维铮

出版时间

2002-10-01

ISBN

9787309033632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关于中国经学史的论著,首次结集。按照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设计,收入本书的论文限于十篇。本书的内容包括小引、简说中世纪中国经学史、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经学、中国经学的近代行程、儒术独尊的转折过程、《论语》结集脞说、汉学与反汉学、晚清的经今文学、重评《新 学伪经考》、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附:中国经学史选读文献提要等内容。

朱维铮。 1936年生。江苏无锡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有《走出中世纪》、《音调未定的传统》、《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壶里春秋》等。编辑校注《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周子同经学史论著选集》、《马相伯渠})、《利玛窦中文著译集》等。曾长期主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中国文化史丛书》的编辑,并主编《学术集林》。《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十种。《传世藏书》经学史类二十一种、诸子类五十种。

目录
小引
1简说中世纪中国经学史
2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
3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经学
4中国经学的找代行程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虽然对中国古典学术的了解又深入了一点,但这本书的马克思主义也太浓了。然而,作者本人也做不到用经济解释经学史,最多化归为政治,可经学家“曲学阿世”给政治做遮羞布的现象在古代就是公开的秘密了,不必马克思主义来告诉我们。
我觉得朱维铮更像是学术评论家,而不是学术家;朱氏学术,早期依傍乃师周予同,中期因主持《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深耕细作而渐成一家,后期流于浮论,文字因西化而艰涩。朱氏自身学术创见不多,但在多种近代学术著作的整理与评论方面成就突出,朱氏虽不肯丝毫表彰经学(甚至有诋毁之嫌),实在是靠经学这碗饭得以厕身学林。有人说朱氏行文刻薄,这话实在不是无的放矢。朱氏很在意师承,颇自矜于章门弟子这一身份。为其所轻视的梁漱溟,其实论起思想,远比朱氏深湛。朱氏胜处在于涉猎广泛,贬多褒少,文字犀利;其缺点也在于此,容易流于狂妄,破大于立。
思路清楚,只是对经学偏见太重,对经学内在学理评析不够。
读的时候尴尬症狂犯,与其说朱维铮是在研究经学,不如说是在开经学的批斗大会。作者沉浸于通过一些后设的概念来俯视自己的研究对象,一直在批判经学,而不是学术研究应该有的平视和透视的视角,从那时的学术情境出发评析某些经学家、经学著作的历史影响、作用、得失;此外,作者执迷于探索实证还原的静态、僵化之“真”,而不去透析历史问题本身形成的动态性,也未曾意识到实证之“真”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这些早就被诠释学揭秘的神话,朱维铮还当成学术真理去信奉,注定是会被淘汰的研究方法论。
哈哈哈一言概括:经学历史上骗子太多,傻子快不够用了……当然这书不是传统思想史辨析字义概念传承的玩法,老头子不care那一套了
部分核心观点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写来经学史”,过分割裂经、经学与经学史等,是我万万不能同意的,当然,“学随术变”。但正如其所说,文化保守主义或者说传统文化势力不仅退出政治层面,并且转入较低的文化层次。本书虽称之为“经学史”,但并非经学通史,且不以经学治经学、议论纷杂,相比之下,略有不足。不过贬多褒少,难道经学真是“僵尸”?
问题和识见是伴随着的。首先从汉代儒道之争中得出“学随术变”的结论,据此再延长至两千年经学史全过程。这等于是解构了“经学”,把经学变成经术,那经学史自然就应该侧重于研究经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而非经学理论发展本身,变成了“经术史”。书中的文章都在沿着“学随术变”的思路展开叙事,把儒道之争、《论语》版本之争、汉学与反汉学、清今文经古文经之争等等放入这一思路中往政治上靠,固然能得出许多有识见的观点,比如张禹本受《齐论》,而《张侯论》反是与《鲁论》篇目相同,其中就有谀君的一面。但是,丢失了学术脉络,又总让人感觉立论偏颇,所有学问都是出于政治目的,受到政治左右,似乎不通,而且也忽略了“术随学变”的一面。另外,朱维铮的史学研究深受章炳麟的影响。
在第二讲《尊信与不信》的结尾,作者写道:“我们不能用观念去解释观念,不能将明代文化说成一团漆黑或者将清代乾嘉考证学说得一无是处,如章太炎和梁启超在晚清分别描述过的那样。同样,对于清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也需要仔细估量它的社会效应,也不能予以简单的否定。”——讽刺的是,全书的基调却是比章、梁更加狂傲激进的一种意气评论。终其一生,朱维铮还是没有走出前半生的时代阴影,他的愤怒,是永远被困在历史里的灵魂迷惘的呐喊。
并非专门写经学史,而是若干独立文章成集。朱维铮四处开大炮,十分快活
瞎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