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走出中世纪二集的封面

走出中世纪二集

朱维铮

出版时间

2008-04-30

ISBN

9787309059281

评分

★★★★★
书籍介绍

作为蜚声中外的一流学者,朱维铮教授以其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多元的探索视野和妙语连珠的流畅文字,在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连贯的发掘探讨和发人深省的研究思辨,对中国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出中世纪的过程,作出了独到地阐述,从而充分显示其不仅把握中国历史昨天、前天的学术修养,更体现其关怀人类社会今天、明天的人文精神。

目录

走出中世纪

——从晚明到晚清的历史断想(续)

“君子梦”:晚清的“白改革”思潮

清末的现代化思潮

——夜读小札

清学史:学者与思想家

在晚清思想界的黄宗羲

一、寂寞“待访”二百年

二、清末鼓动反君主专制的经典

三、推崇《明夷待访录》的角度

四、章太炎由“非孙”而“非黄”

梁启超和清学史

清学史的经典性名著

梁启超与“五四事件”

“迷梦的政治活动”

映现危机意识的“心影”

徘徊于治学与问政之间

并非治清学史的第一人

章太炎和梁启超,兼及刘师培

非天才的天才论述

自己给自己作盖棺之论

胡适《自传》的一则附注

难讲的“原儒”公案

关于钱穆研究

钱穆的文化关怀

民国学术史的过渡人物

新儒家呢,还是史学家?

略说钱著《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与章太炎、梁启超

附记:也说“国学大师”之类

令人将信将疑的回忆录

——评《银元时代生活史》记章太炎

似已忘却的回忆录

《积微翁回忆录》

杨树达上告杨荣国

杨树达私记陈寅恪

叙史的小小尾声

索解晚清的民间报人

——廖梅著《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小引

杨度的《杨氏史例》

百年来的韩愈

《伯夷颂》颂错了?

曾国藩与韩愈行情

严复《辟韩》及其反弹

韩愈在“五四”前后

韩愈和民国“训政”

陈寅恪《论韩愈》前后

俞平伯与陈寅恪

陈寅恪在劫难逃

韩愈成了“尊儒反法”的反面教员

对韩愈“一分为二为宜”

顺便说到《拘幽操》

基督教与近代文化

引言

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

耶稣会士向往中国

基督教在华梅开三度

十八世纪的相反记录

马礼逊与太平天国运动

从“教难”到“教案”

“传教宽容条款”

利玛窦的后继者们

在华的自由派传教士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

剪影与参照

晚清上海租界的宗教文化

历史展现的特定文化形态

光怪陆离的宗教现象

新旧基督教

两个租界的“自治”

新教各差会的“学术传教”

仍待深究的课题

过去的“风流世纪”

——关于十八世纪的中国与欧洲

龚橙与火烧圆明园

——以讹传讹的一则史例

附录: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现代大学的中国先驱

——《马相伯传略》弁言

《壶里春秋》小引

“五四”: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

我看经学与经学史

——《中国经学史十讲》小引

关于清代汉学

一、三类“汉学”

二、名目的确立

三、名实问题

四、形态问题

五、文化比较

晚清学术的非传统化进程

读《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家谱和年谱

“国学”岂是“君学”?

从儒学史说到新儒学

关于马一浮的“国学”

——答《大师》编导王韧先生

一、介绍马一浮的“价值”

二、关于马一浮拒任北大文科学长

三、马一浮与中西文化

四、马一浮为何强调“直接孔孟”

五、马一浮与复性学院

我的书架没有秘密

——答《南方周末》编者刘小磊先生

目录
序 走出中世纪 ——从晚明到晚清的历史断想(续) “君子梦”:晚清的“白改革”思潮 清末的现代化思潮 ——夜读小札 清学史:学者与思想家 在晚清思想界的黄宗羲 一、寂寞“待访”二百年 二、清末鼓动反君主专制的经典 三、推崇《明夷待访录》的角度 四、章太炎由“非孙”而“非黄” 梁启超和清学史 清学史的经典性名著 梁启超与“五四事件” “迷梦的政治活动” 映现危机意识的“心影” 徘徊于治学与问政之间 并非治清学史的第一人 章太炎和梁启超,兼及刘师培 非天才的天才论述 自己给自己作盖棺之论 胡适《自传》的一则附注 难讲的“原儒”公案 关于钱穆研究 钱穆的文化关怀 民国学术史的过渡人物 新儒家呢,还是史学家? 略说钱著《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与章太炎、梁启超 附记:也说“国学大师”之类 令人将信将疑的回忆录 ——评《银元时代生活史》记章太炎 似已忘却的回忆录 《积微翁回忆录》 杨树达上告杨荣国 杨树达私记陈寅恪 叙史的小小尾声 索解晚清的民间报人 ——廖梅著《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小引 杨度的《杨氏史例》 百年来的韩愈 《伯夷颂》颂错了? 曾国藩与韩愈行情 严复《辟韩》及其反弹 韩愈在“五四”前后 韩愈和民国“训政” 陈寅恪《论韩愈》前后 俞平伯与陈寅恪 陈寅恪在劫难逃 韩愈成了“尊儒反法”的反面教员 对韩愈“一分为二为宜” 顺便说到《拘幽操》 基督教与近代文化 引言 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 耶稣会士向往中国 基督教在华梅开三度 十八世纪的相反记录 马礼逊与太平天国运动 从“教难”到“教案” “传教宽容条款” 利玛窦的后继者们 在华的自由派传教士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 剪影与参照 晚清上海租界的宗教文化 历史展现的特定文化形态 光怪陆离的宗教现象 新旧基督教 两个租界的“自治” 新教各差会的“学术传教” 仍待深究的课题 过去的“风流世纪” ——关于十八世纪的中国与欧洲 龚橙与火烧圆明园 ——以讹传讹的一则史例 附录: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现代大学的中国先驱 ——《马相伯传略》弁言 《壶里春秋》小引 “五四”: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 我看经学与经学史 ——《中国经学史十讲》小引 关于清代汉学 一、三类“汉学” 二、名目的确立 三、名实问题 四、形态问题 五、文化比较 晚清学术的非传统化进程 读《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家谱和年谱 “国学”岂是“君学”? 从儒学史说到新儒学 关于马一浮的“国学” ——答《大师》编导王韧先生 一、介绍马一浮的“价值” 二、关于马一浮拒任北大文科学长 三、马一浮与中西文化 四、马一浮为何强调“直接孔孟” 五、马一浮与复性学院 我的书架没有秘密 ——答《南方周末》编者刘小磊先生 跋
用户评论
这书的装帧真是反时代,一没书妖,二没塑封,三没彩图封面,四无所谓的名人导语,不论书籍内容如何,其中透着作者对于自己作品的自信,其中对近代名人的吐槽真是可扇某些X粉的脸了
有些阐释殊不敢苟同
比第一集弱了很多,也可能是读它的时候已经有了一点阅读量,见过了一点世面,不会那么容易被唬到了。
请原谅竟然是那篇关于韩愈的文章给我最大印象。。。
朱维铮考证说,龚自珍之死与偷人后遭报复有关。
“历史学家的任务,是追寻消逝了的过去的实相,不幸他们都生活于现在,被迫目睹现状如何成为消逝了的过去”。历史学在中国历来受到重视,因为这涉及到统治合法性的基础,如何整理修剪有利于自己的历史,如何删减重塑不利于自己的历史,这也是一门学问。历史学家在论学的过程中必然要论政,从少数民族地区问题到华夏文明起源问题,“学术的归学术的,政治的归政治的”此时成为不可能。即使为了政治考量,是否可以保留一些历史学的自留地,实相对政治不利,但仍然对政治有参考意义。若是完全删除屏蔽,忘却实相,谁能保证不会重蹈覆辙?
作者心目中的「南國」是什麼,大概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那些杂七杂八的前言着实没有收录的必要。
读于高中时期。
如作者所说,他不愿用封建社会这个词而宁愿采用中世纪这个更为欧化的词汇。是因为他认为秦汉以后,所谓的封建制度已经走向式微。这一点,可能在学界意见渐趋一致,但在我们公众的词汇中,这个词却已是根深蒂固了,仅以这一点来举例,即可说明一种常见的观念上的误区,就是思想观念的变化并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及时,在学术的圈子、或者扩大一点是知识分子的圈子里的共识要传导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还是会颇费时日。这种现象或许可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仁政”思想作一个注脚。这本书承续前一本书的主题:时间上偏重于明末至清末、专业方向还是经学史、文化史(其中比量较大的还是基督教的交流史)。他的文章优点还是因尖锐而深刻,略有所不足是破大于立,但真不能苛求,历史研究如能达到孔子以来的传统“述而不作”就已经很了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