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的封面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

王汎森

出版时间

2010-07-31

ISBN

9787309074048

评分

★★★★★
目录
序/1
1、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1
2、近代中国的线性历史观
——以社会进化论为中心的探讨/29
3、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书中收录作者五篇文章,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或总论或个案地去考察近代中国传统史学的转向问题。前两篇文章从概念和史观来重新思考新史学的建立与新史观的输入。“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一文的切入视角和论证方式都显得别具一格,从习见的史实发掘出不同的意义。而对蒙文通和钱穆二人的个案研究,也都对如何理解二者的史学立场以学术历程的转变有提纲挈领之效,尤其是对钱穆的论述还旁及同时代史学界的其他面相,是一篇大手笔之作。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所欲解决的问题远非这本小书能够完毕,一如作者所言:“如果我们把视界放宽到整个时代的历史意识,及它们与政治、社会的复杂互动,则有一个相当广阔的园地摆在眼前。”确实,近代学术史,还大有可为。
历史学的论文原来是这个样子。
书名给人的第一感觉,貌似会分门别类地总体介绍近代中国的史家和史学,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它是一本文章汇编,汇集了王先生不同时期的五篇文章,而它们都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学家、历史学有关,每一篇文章实际上都是一个专题的论述,是通过史家与史学来论证某些结论性的观点。书的内容十分丰富,信息量很大,作者眼界深邃,不但让人了解到了许多并不熟悉的史实,更重要的是让人在对中国史学于近代的变迁有了一个广泛的认知,并且深刻体会到了民国时期整体的学术状态,实为受益颇多。
視野與敘述都堪為學習的模板。
钱穆-余英时-王汎森,一脉相传,有同有异,求同存异。
《概念》《史觀》《過渡》分疏概念,描繪圖景,多有理致。《證據》稍嫌流於「五大發現」之二三者的羅列,所論多已爲文獻學、考古學的基礎論著、入門課程、流行隨筆、網絡普及所充分言說,在當下已成爲被反覆強調和舉例的學科常識。換言之,在這個議題上,學術本體過於清楚明白,學術史把濃霧點綴上去的努力自然不堪一擊。這與《古史辨運動的興起》有一定相似性。此文附錄聚焦於何日章挖掘甲骨一事,提升到清季民元尤其北伐後央地關係及文化機構間博弈的層次來看待,並舉同類典型例證,則如頓起奇峰,眼光很足欽佩。《錢穆》點出新學背景和東南文化兩端,遂及錢氏與諸派別之分合,能見真知。究其大旨,守舊者無論已,至如保守之能爲保守,正由於有革新的存在,無論邏輯意義上的認識,還是現實意義上的行動,革新纔是一個時代的根本。
补一些知识
自成一脉,大家风范,有独到的问题意识,虽为论文结集而无散乱之弊。手头没有增订本,五篇增订的文章找到了四篇电子版,收集起来有空拜读,暂且先标一下旧版。窃以为数篇论文有三旨一以贯之:其一,注重社会主流价值与史观的“大变”,如“三次史学革命”、“线性史观”的建立与“民国学风”的“价值层级”;其二,注重新旧演变在具体人物与史学实践中的展现,窥一斑而知全豹,论述梁启超、廖平、蒙文通与钱穆都颇精彩;其三,注重近代史学的空间性,关注学术地域中心与主流文化同地域文化的交互,如关注北京学术圈的“三种力量”、关注河南地方文化与中研院新派的冲突、指出“东南学风”之“桐城渊源”、重视主流文化渗入教育体制对地方学风的压制等。佩服。
王汎森的书,常读常新!
读过线性史观一篇,好玩的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