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未名之匙的封面

未名之匙

戴锦华

出版时间

2015-07-31

ISBN

9787309109160

评分

★★★★★

标签

文学

目录
第一辑 影像之翼
主体结构与观视方式
谍影重重
——间谍片的文化初析
秩序、反秩序与身份表述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戴爷的文笔一如既往地晦涩难解,不过写王小波那篇重读依旧非常过瘾(大概也是她少有的写得让我舒服的文章了吧)
哪里有比较文学了?就是90年代后的文化研究,对戴老师拉下神坛的一本书。
最喜欢的当然还是《叩访60年代》。《欧洲经典的光影转世》可以视作哈姆雷特、简爱两本更具理论总结性的简版。《主体结构与观视方式》是戴老师“中国电影文化史-新时期”的核心观点。《谍影重重》是通过间谍片类型切入冷战-后冷战-后冷战之后的尝试。当然还有戴老师极擅长的文化研究视野下的文本分析。
Action must not be a reaction,but a creation
未名之钥-a key with no name-这一双关足以表明戴老师的姿态与立场。又一次被戴老师的视野horizon/insight深深折服,尤其是关于陆川一篇。戴老师笔下幽灵般出没的对60年代的叩访与她反复强调的后冷战现实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是她奔走呼号“20世纪遗留的最大历史债务与思想及实践瓶颈”的基础与底色(想必亦是她的躬身自省)。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她厕身高校、心系底层的立场,正如她不无沉重地指出,“今日我们难以轻松地言说‘中国’”。有趣的是,此丛书与同社另一套书相比似乎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了“京派”与“海派”的比较文学研究的某种差异(暂且忽略其他地域的学者)。而体验过后者的我在今晚看了比较所30周年所庆的视频后也更加坚定追寻的心。
评论集,为二十世纪文化/电影/文学与世界意识形态景观提供一个侧写。 二十世纪是充满创伤、痛苦,同样也是激荡、颠簸的时代,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在转向,而那段历史在缄默和被拒绝中,又在新兴媒介下被不断重写甚至改写。 新世纪的图景太多,对二十世纪误解也太多。对历史的拒绝和重构,是主流文化和官方意识形态的不谋而合(合法性确认),但我们仍然需要从符号化媒介中,重新进入实在界,回归创伤回归历史,把隐形的东西显现出来。 我很喜欢最后一篇,《叩访六十年代》,“我本人一向厌恶各类口号,但每次回顾六十年代的时候,这几个曾涂鸦在巴黎墙壁上的口号都再一次打动我…” -让我还是冒着被人嘲笑的风险说出来吧,引导者革命者前进的,是伟大的爱 -没有革命的理论,只有革命的实践 -让想象力夺权 -行动一定不是要反应,而是创造
以个人叙述历史,小写的人折射大的历史,有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叙事是以蒙太奇手法完成的,可以轻易剪掉“不合时宜”的历史,重塑“历史”,正如通过文艺复兴的叙述直接剪掉了“欧洲中世纪”,掩盖了宗教对现代的影响。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女性,这是一直让我思考的一个问题,电影中的女侠不同于从前小说里的女侠,她不再“下嫁”男主人公,而是远走高飞(如《刺客聂隐娘》),暂时充当了缺位的男性。而此书又提及一点:间谍片中往往是性感的坏女人去“审查”男性主人公,“被看”与“欲望投射的客体”变成了男性。在男性缺位的年代,中国电影塑造出“女性”角色以呼唤缺位的男性
戴锦华的迷人之处在于她总是能只凭一根线头牵引出主流社会讳莫如深的叙事,这大概是每个搞文化研究的都梦寐以求的能力
最喜欢的论文集之一。可惜高校出版社无论是装帧设计还是编校质量都很差。希望再版时可以放在一个对的起这本文集的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