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财政史十六讲的封面

中国财政史十六讲

刘守刚

出版时间

2016-12-31

ISBN

9787309127652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民族富强之路的财政逻辑 刘守刚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的延续,那么历史上王朝兴衰背后的财政原因是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那么两千年帝国国家治理的智慧与教训有哪些?

《中国财政史十六讲》一书,不以传统的史料堆积为主要内容,也不以简单的时空框架为安排形式,而致力于运用财政政治学理论来重新阐释自商周直至当代的财政史料,从而以财政的视角揭示中华国家的发展规律,通过将财政思想演变与财政制度实践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揭示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的秘密以及向现代转型的艰难路径。

目录
第一讲 导论
第二讲 概念与理论
第三讲 从城邦到帝国进程中的财政国家
第四讲 家财型财政在*帝国的成形
第五讲 帝国初兴时期财政理论的反思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在此历史大变局时刻看这本书挺有意义。没历史大局观和一定财务基础读起来略有吃力,但是书本阐述的观点是耳目一新。两千年历史脉络,用财务逻辑来分析解读三大阶段的财务变革,探讨国富or民富好;财务量入为出or量出为入等观点,至今值得我们思考。在不同政治制度和时代背景下不同财政政策有不同作用。看待历史忌讳用当下思维解读过去,应用代入思维,总结当时政策优劣和结果得失,再回到当下分析我们应该做什么能让现状变得更好。历史上一切冲突和变革的基础是利益,国之利益民之利益,如何解读利益背后的行为和结果,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当下现状是全球疫情蔓延拐点未知;国内成了一片净土,复工复产火热,但是财政问题依旧严峻;国内外实业凋敝,民生困苦居多;政府增加赤字让利百姓和实业,政府和民众应该做什么,最终结局如何,其实历史早有答案
以统一的思想逻辑梳理中国财政史,脉络清晰。只是有必要写这么长么,一些内容反反复复......
不喜
是好书,但不够精炼。
必须5星,这本书是我最近看的最断断续续的一本书,尤其在最开始阶段,大量的陌生词汇和极其枯燥的财政分析,让我不得不看一会这本书,再搭一本其他轻松一点的书看。但经过反复,到内容过了秦汉之后,基本我也进入状态了,越往后越沉迷在本书之中,尤其是晚清,民国,现代这一段本身比较熟悉,经过前面基础打底,到这跟着作者的视野去分析,一下豁然开朗,这也是阅读专业书的必经之路。
这本书以中华帝国发展历史为脉络,梳理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与财政政策的相互作用,深入浅出。 很多关于现实问题的思考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比如市场经济的利弊,对待奢饰品消费的态度等等,均能提供辩证思考的角度。 对于没有相关学科背景和基础的人来说,读下来觉得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佳作。
儒表法里 被 工具性国家与目的性国家框架替代(本身都是会跃变的,然后是现代的,非规范性涉及到评价 历史必然 这类偏见),这层是最糟糕的部分(所有发生的都是准必然的历史要求的,错的)。具体财政史梳理很好:帝国 强力战,分期,税人,税地,税商(不能够)。 外部军事威胁或扩展缺席下,维生农业基础上的量入为出型家财财政(越来越形式上的理性化)保守性政府。静止乌托邦式的,可官僚/皇族支出与特权群体扩张(贵族,世家士绅 免减税 江南一地三主),税基的腐蚀与支出的扩大,更 地方分权的缺失:正常办公经费与贪污压榨的合一(两千年帝制只唐末有1/3归上 一段,另是清末民初与94年之后)。外部军事压力如北宋如清末,则灭亡与转型到量出为入。盐铁论/王安石/雍正 三次。 49之后 关于目的性国家之说debatable
六星
从今天的情况看,如果没有足够大的新增财政收入点,卖地财政就会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