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乡国之际的封面

乡国之际

徐佳贵

出版时间

2018-04-30

ISBN

9787309136197

评分

★★★★★

标签

近代史

书籍介绍

近代知识转型是近年中国史学界的热门议题,但目前所论多集中于相关文本的知识思想“内容”,或默认个别通都大邑的转型过程“代表”了全国的情况。本书以晚清浙江省温州府为个案,将“地方”置于“知识转型”之前,且突出某一当事人群体——地方“士人”的视角,为的是反其道而行之,以某一相对“边缘”之地为焦点,将知识观念变迁在地域上的展开作尽可能立体多维的再现,以此检视晚清阶段知识转型“地方化”的可能机制及其可能的限度。

近代知识转型“地方化”的过程,至少在晚清阶段亦可颇具地方能动性,其间中土既有的、相对边缘之地对于知识学术潮流的参与途径或“分享”方式,辅以西力东渐造成的人员与知识信息流通形式的变化,乃是“转型”赖以在地发生的前提。可吊诡的是,此一地方在转型中趋向“国家”的“统合”进程,终却可能加剧了本国内部知识思想版图及社会的“分裂”;其中一度集中体现能动性的晚清地方士人,之后亦由革新的重要推手变为革新的重点目标,几不复有起而“预流”的希冀与能力。通过对该历史进程尽可能动态化的梳理,这份吊诡的形成机制,或可在一相对微观的层面得到某种初步的说明。

目录
总序/钟扬
序——地方的消失/章清
绪论
一、“地方”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作为博士论文修改的专著,这本书出乎意料之外地好。近五十万字的篇幅,用到大量温州地方材料,史料基础非常扎实。我本来以为那么多材料读起来会很累,其实恰恰相反,因为结构合理,逻辑清晰,所以反而可以读得很快,不是具体做温州的人完全可以把大部分史料快速浏览过去,只看作者论述。作者论述能力非常强,一方面纵向扎根于史料,一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有横向的联系和对话,把“地方化”视角落到实处,叠有新见,又不故作惊人语。具体的观点在短评中说不太清楚,只谈两点印象最深的:1、新学不必然是西学,晚清永嘉之学本身会通汉宋的开明态度,有助于接受西学。2、清末新政期间,国族构建和国家扩张两方面并存,地方士绅甚至乐于推进国家在地方的扩张,排斥的主要是不能理解也没获得好处的底层民众。
一本史料与理论兼具的好作品
过于厚了。。章门风采。。
草草翻过。一个把社会史视野糅进思想史路子的尝试范例,对原本着重关注社会史之“乡绅”问题的读者而言,尽管史料扎实、条分缕析,但行文、语汇与论证思路仍颇有些隔阂。不过,了解新观点与新视角本身即为读者的重大收获。印象较深者:将地方纵向与横向地与更广阔的地域空间相联系,指出“边缘”地方与文教中心的隔阂、后者又为国家之“代表”,则地方又与“国家”相疏离;地方士绅回应国族问题/借用官权又反为国家国法压制原有的弹性空间云。
我想打十星!
完美完美完美
总之就是全方位的好。不为论文体例刊落学生辈思维的枝蔓,反而给读者很多个展开对话的机会。题外话:晚近温州的研究几多详密精彩的述作,至少一半渊源于绍述永嘉遗志的先世,与保守遗文的地方文史界前辈。
主干史料大部分读过,但却勾连不出他这样的论述框架来。关键点还是在于地方知识转型的主体,指出科举营造出的在地士人对本地兴起经世潮流、书籍流动、人员流动的影响;关注在地士人的办学行为与国家制度变化的关系,勾连该群体外与世界,上与国家、下与民众的关系。另外涉及在地士人参与地方事务的节奏问题,甲午后的国耻观念和民族国家建构使得地方事务与强国叙事合流,是为地方士人参与事务的合理依据,基本实现了非中心地域与中心地域相一致的知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