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知识转型是近年中国史学界的热门议题,但目前所论多集中于相关文本的知识思想“内容”,或默认个别通都大邑的转型过程“代表”了全国的情况。本书以晚清浙江省温州府为个案,将“地方”置于“知识转型”之前,且突出某一当事人群体——地方“士人”的视角,为的是反其道而行之,以某一相对“边缘”之地为焦点,将知识观念变迁在地域上的展开作尽可能立体多维的再现,以此检视晚清阶段知识转型“地方化”的可能机制及其可能的限度。
近代知识转型“地方化”的过程,至少在晚清阶段亦可颇具地方能动性,其间中土既有的、相对边缘之地对于知识学术潮流的参与途径或“分享”方式,辅以西力东渐造成的人员与知识信息流通形式的变化,乃是“转型”赖以在地发生的前提。可吊诡的是,此一地方在转型中趋向“国家”的“统合”进程,终却可能加剧了本国内部知识思想版图及社会的“分裂”;其中一度集中体现能动性的晚清地方士人,之后亦由革新的重要推手变为革新的重点目标,几不复有起而“预流”的希冀与能力。通过对该历史进程尽可能动态化的梳理,这份吊诡的形成机制,或可在一相对微观的层面得到某种初步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