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技术图像的宇宙的封面

技术图像的宇宙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出版时间

2021-03-31

ISBN

9787309155136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以当代技术图像为切入点,作者发现世界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个是走向由图像接收者和管理员组成的、程序化的极权社会;另一个是走向由图像制作者和图像收集者组成的、对话式的通信社会。基于此,作者对技术图像所构成的世界及其引发的问题展开观察、分析和批评。全书内容围绕十九个具体问题展开,分析技术图像的生产、表意、分布、运作、实质等问题,推断了对话式“通信社会”(Telematic society)的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对人类生活状态与生命意义的影响。

威廉·弗卢塞尔(Vilém Flusser),巴西籍哲学家、媒介理论家,1920年出生于布拉格的犹太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经英国流亡巴西,1961年后以葡萄牙语、德语、法语等多种语言出版论著。他的作品包括《摄影哲学的思考》《技术图像的宇宙》《人类传播中的惊奇时刻》等。

译者李一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学博士。

目录
/总序/ 目录 警示/Ⅰ 第一章抽象化/1 第二章想象/6 第三章具象化/9 第四章触摸/15 第五章凝想/22 第六章表意/27 第七章互动/34 第八章散播/41 第九章指示/48 第十章讨论/55 第十一章游戏/61 第十二章创造/67 第十三章准备/75 第十四章决断/83 第十五章统治/89 第十六章收缩/96 第十七章受苦/103 第十八章庆祝/110 第十九章室内乐/117 第二十章总结/124 索引/128 译后记/131
用户评论
弗卢塞尔老师果然牛逼!第一章承接《摄影哲学的思考》,区分文字/线性/历史/深度/时间——图像/表面/无维/历史终结/(永恒)轮回,阐述人类抽象过程,同时区别传统图像和技术图像,然后进入技术图像的时代的预测,“预测不是看未来的事。预言家着眼于当前情况所指出的方向,预测事情将如何发生,而非将有什么事情发生。一个人可以预测结果,但不能预测将会发生什么。”(P117)厉害之处不只在于他的预测和今天的状况相差无几,还在于他能给出许多巧妙提示。 1.图像-文字。视觉是共时的表面,拒斥文字线性的深度(当我们这么想时,采用的仍是线性思维),“历史线性的绵延抵触图像的环形运转,最终,历史发展成图像——后历史”(P38),后现代文学风格(碎裂、拼贴、无意义、虚无)是因为过多借鉴了绘画/图像技法还是时代使然?2
具身性的反例(法國理論最愛批笛卡兒的意識哲學,強調身體感)。本書擁護技術圖像的「離身特質」,更強調「精神大腦」的愉悅(身體是要拋棄的)。在本書中,人脫離線性歷史的發展,成為「技術圖像」的網路連結,有如攻殼與駭客任務的預言,但更傾向攻殼靈魂互相融合網路(駭客任務還是設置肉身世界)。技術圖像不再是,中心化、法西斯、工作、歷史、政治的;而是休閒、遊戲、慶典、音樂!總之,從歷史文本走向了「美學」。此外,書中預言未來的人只剩下「手指跟腦」跟技術圖像的連動,其他不重要身體可以透過機器維持在疫情時代也有一種現實感(我們身體不也是透過外送系統維持著?)總之,人不再是人,而是整體系統的部分,我們將從前歷史的「封閉主體」走入遠程通訊的後歷史,進而成為「互為他者」的交織存在。(有點誇大圖像的夢想力
不喜欢这种写作方式
编辑新书《传播学:历史、理论与哲学》时重读。2022.6.28
杰作。 “它在涌动的希望中讲述这则寓言,同时也心怀恐惧,身形颤栗,因为这责寓言关于一场即将破空而出的灾难,而我们就是那个壳。这个故事是关于你的。”
弗卢塞尔太厉害了,预见式未来,多元技术视角切入,展现了传播至关重要的一面(负熵),通过传播来规整条理化世界。要结合传播学那本书看,准备把弗卢塞尔的书全部读一遍。真的推荐,非常有启发,适合多读几遍。
前半部分融贯了图像学和信息科学;敏锐的哲学家捕捉到计算拟真技术的本质,构造技术图像的概念。所谓无序的粒子可以是银盐、像素和分子运动,其熵增意义上的通约是本书最精彩的观察。后半部分则是一部科幻小说,“宇宙”是一场游戏、狂舞、反建制的室内乐,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结构(网络?)。尽管作者在第十九章指明了预言的困境,但还是觉得理论家不要对技术的后果下判断。
弗卢塞尔物理学得真好…
不知道是作者写作风格还是翻译的问题,读的时候不是很流畅,不过作者的观点很让人耳目一新,很中肯,没有过多的个人偏见,盲猜是理科出身,理论方面要比麦克卢汉要更向前一步,更具有前瞻性与准确性。有空再读一遍
全书没有参考文献,自称一派,让人耳目一新的传播哲学,据说弗卢塞尔已与麦克卢汉、基特勒并称为传播哲学的“三圣”。还要花时间二刷,初步读下来觉得Flusser的传播学是以热力学和信息论为基础的,他对肉身的拒斥与超级脑的拥抱,与上世纪末的反主流思潮交相呼应。Flusser的一生颠沛流离,最后萌生出这种宇宙大同的思想不难理解。技术图像论断,倒是近乎传神地预言了今天这个充斥短视频、直播、神经-影像的时代,尤其是近期AI绘画的崛起,好像真的人人有资格成为凝想者了…我们转动指尖,挺身于世界,投影创造力,将荒谬赋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