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丁玲传的封面

丁玲传

李向东

出版时间

2015-05-01

ISBN

9787500095453

评分

★★★★★
书籍介绍

《丁玲传(套装上下册)》分10章101节,以详实的资料记述了丁玲从出生到病逝的传奇人生。书中引用了大量书信、文件、讲话等第一手资料,生动记述了丁玲以“飞蛾扑火”般的执著追求理想,虽历尽坎坷大起大落,但矢志不移。

本书披露了很多前所未闻的新鲜史料,深入探索了丁玲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是作者十余年来研究丁玲的总结性著作,代表了当前国内丁玲研究的最新成果。

李向东、王增如,多年致力于丁玲研究,曾出版《丁玲年谱长编》《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丁玲办〈中国〉》等著作。王增如1982年到丁玲身边工作,是丁玲生前最后一任秘书,亲闻亲历了丁玲晚年一系列重要事件。

目录
序 与革命相向而行 解志熙1
一、飞出湖湘1
1安福蒋家1
2常德余府7
3周南女中14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赞同解志熙先生对《丁玲传》的评价,即避免了传者对传主过多的主观评点,平实道来,史料价值甚高。
作为传记来说,是十分优秀的,作者对于丁玲自是满怀感情和尊敬,所用资料也都可信。以才华论,丁玲若是单单如沈从文做一位作家,其成就远不只如此,但其性格决定了她不可能做一个纯粹的作家。真正的左翼作家从文学史来看,真是一群不合时宜的存在,在国民党统治下,批判腐朽,向往解放区,讴歌进步与未来;到了解放区,自身由于受到五四余风的熏陶,且又个性鲜明,与广大劳动人民并不能充分融合,反而在延安依旧指手画脚。一次次整风下来,某些观念之信与不信,于他们最终都成为了一种信仰,随着政治思潮的起伏,一个个彼此攻击,各自坚持认定自己的信仰。在劫后余生后,信仰已成为一种本能,却还能坐到一起喝酒聊天,这毕竟是一辈子的青春和理想啊。丁玲的传奇在于,她既是左派作家的代表,又是无比傲气的才女子,过完一生,仍不愿也不能走出信仰。
作为一门史学研究,有很高的价值。佩服作者的功底。“政治的丁玲”事无巨细的为读者打开一扇门,而作为“文学的丁玲”,却看不到一扇窗,作为“丁玲”本身呢?更看不到她除了政治之外的“人”的形象。
读了上册,非常好看。丁玲真是作,尽管也因此而伟大?给我的感觉是:她既不是作家,不是党员,也不是新女性,而是始终把这些东西都搅在一起,始终用生命里本能的东西来应对政治变化,所以能做中国政治的晴雨表。丁玲没有思想,也没有定力,同时感受力强,所在的环境又变化非常剧烈,所以自然会呈现出复杂面目。你要说自觉吗?全没有的。对后来者有什么警示作用?就有很多。丁玲应该成为党史研究的显学。(过了一个月,自己跑去读了丁玲的作品,发现上面猜的全都是放屁。丁玲真是很好很好的。鄙视自己。)
史料价值很高,文学史和CPC党史的线索都很突出。
应该整理好拍成电影,会比《黄金时代》生动
最早觉醒的一批中国女性,经历了非人的大起大落,却如此强大依旧热爱。最初看到也频牺牲了真是心痛,我读书很少总是看不下去,读丁玲传确是津津有味,一直主动追看。当我终于读到丁玲的一生末尾,我也忍不住哭了,就像是很喜欢的长辈离去了。
在丁玲身上也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与革命之间复杂与纠结的关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解志熙在本书前言中这样分析道:“纵使没有‘文以载道’的传统,现代中国革命仍然会动用文艺为它服务的,因为那是它可以运用的为数不多的现代资源之一……历史的真实是,革命和革命文学都是现代中国的现实逼出来的。”深入解读丁玲,应当可以矫正我们在当下语境中对中国革命漫画式的、二元对立的简单理解,同时也是深入了解中共党史和现代文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阅读时间:2023年7月8日-22日;自评:8.1;推荐指数:★★★★★)
与“她这个人政治性太少,和革命老离得远远的”萧红相比,在我看来丁玲的文学性不高,更多的是革命政治性,本书大幅篇幅写了她在延安的经历,在整风运动中的遭遇让我想起《风筝》的后半段,也更多角度地认识那个年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啊……“延安整风让她懂得了,作家不是自由职业者,而是d的文艺工作者,文艺不是饭碗,首先是d的工具、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武器…” 其它: 1、一个作家的作品和他(她)的际遇感悟是分不开的,丁玲前期写作“纠结着恋爱的革命浪漫故事终结了”在她的丈夫胡也频牺牲之后。 2、那个年代的精神恋爱是现代社会无法想象的——同居多年而无两性关系。
极左思想是有一套内在逻辑的,它以“不断革命”,“阶级斗争”,“为全世界三分之二人民的解放”等宏大词语和未来光明的远景直指左翼知识分子的灵魂,将他们拉上“烈火战车”,一路风驰电掣,又将无数的左派甩下,被抛甩下来的人,并非就是异类,只是随着革命向更高阶段发展,在极左的显微镜的放大下,他们的“左”已演幻成了“右”。到了60年代中期,过去的“革命文化”也整体成了“旧文化”,统统都在扫荡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