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出土墓志 陕西 肆 上下册》
墓志是我国古代埋藏在墓中用以记叙死者姓名、籍贯、履历、仕宦以及亲属世系等的铭刻(或书写)文献。其形制起源于秦汉,变化于魏晋,定型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经宋元明清发展,至民国甚至直到现在,也仍在一些地区行用。墓志作为铭刻文物,艺术价值颇大。北魏的墓志,隶楷合一,隶法雄劲,楷法新颖,在我国书法史上号称「魏碑体」。定型后的墓志蓋石盝顶、四殺等处雕饰人物、四象、花草、云气等图案,成为更加精美的艺术品。而墓志作为铭刻文献,学术价值更大。在传世文献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墓志这种铭刻文献研究历史,曾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因此墓志的收集整理工作,一直深受学术界的重视。
《新中国出土墓志》全三十卷、六十册,原是国家文物局领导并主持的大型丛书项目。该项目缘起一九八一年开始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新中国出土墓志》第二期工程由故宫博物馆主持,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具体执行,江苏、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宁夏、北京等省、市、自治区文博考古及古籍整理单位参与合作,预计在2028年前,整理出版墓志类图书十卷、二十册。
本书所收的三百三十种、五百九十八方墓志,全部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田野工地发掘出土或采集所得,有明确的出土时间和地点,墓志原石(砖)收藏于本院,这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也就是说,读者在本书中看到的每一方墓志都是有原石可供覆核的,而且有考古发掘背景资料的支持。限于篇幅和项目工作时间,本书所收集墓志的出土时间截止于2012年底。这三百三十种墓志中,有北魏墓志三种、西魏墓志一种、北周墓志二十四种、隋代墓志二十二种、唐代墓志二百一十三种、元代墓志十二种、明代墓志五十种、清代墓志五种。其中一百八十四种(西魏一、北周九、隋十、唐一百三十二、元十、明清二十二)从未发表,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即便是已发表的墓志,要么只发录文没有图版,要么印刷模糊或刊物不常见,抑或录文、考试谬误较多,并不能以最佳效果起到资料作用。有鉴于此,此次整理编辑院藏墓志,按照「新中国出土墓志整理与研究」项目的要求,从墓志命名开始,对体例、录文、用字、校核、图版说明进行统一规范,以期符合古籍整理的标准。为了提供更为清晰美观的图版,延请专业数据采集公司对墓志拓片进行录高清扫描,成像效果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