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的精神家园的封面

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

出版时间

1997-01-01

ISBN

9787503915864

评分

★★★★★
书籍介绍

一九九七年六月,王小波逝世两个月后,他的杂文自选集《我的精神家园》出版。这是第一版的封面。相比于2002版出版的《我的精神家园》纪念版来说,这一版本没有纪念文章,只收有王自己的文字。当时这本书,和九七年五月第一次在大陆出版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一起上架,十月又出版了《沉默的大多数》。一时间,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个王小波。可惜,那时他已辞世,只留下书店里满架的王小波,像一场喧哗无声的葬礼。

目录
自序
文化篇
我看文化热
知识分子的不幸
花喇子模信使问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读小波深似海,从此浅薄是路人
No. 1
精神导师
现在回头看,王小波提倡的科学理性主义未免显得有点“质朴”,一些具体的审美判断也不尽然能令人同意,然而他对某国六七十年代史之黑暗的揭露、对八九十年代文化社会现象(文化保守/本位主义、愚昧反智、知识精英鄙视大众而向权力的献媚)的具体批判,尤其是他那种自由思想的灵魂与对个体尊严的关怀,放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都仍然非常有现实意义,而这点本身于时代国家社会而言都很可悲。
讲真,这本书最后是王小波和李银河的书信。我读了才意识到,其实,我根本还没有遇见那个自己真正会爱的人。
这书1997年出版,到现在2022年都适用,究竟是说的事情20多年都没变,还是说当年说的超前。我想表达两件事,这个版本的书应该值10分,另外就是每个人都应该好好读一下这书,就如这书背面那段话。“那些连他的随笔都没有读过的人真的是错过了,你们有没有被告知过:生活中有某些更重要的东西值得脱颖而出,被我们体验?”
好的小说,它们的任务就是让不安的人感到安慰,让安逸的人感到不安。我想,严肃小说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读者——那些和我们所有人一样被孤独地放逐在自己的脑壳里的人——提供一种能够接近其它自我的想像通道。作为人类的一员,忍受痛苦折磨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无法逃脱的一项内容,所以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体验痛苦,当然,那是一种可以感同身受、作为替代经验的“具有普遍性”的痛苦。在真实世界里我们永远都是独自受苦,我们无法真正彻头彻尾地体验他人的痛苦。但是,假如我们读了一篇小说,而这篇小说让我们对书中虚构人物的痛苦产生了某种共鸣,那么,这种经验可能会坚固我们的信念:别人也会对我的痛苦产生共鸣。这种体验具有滋养和救赎的效果,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因此而减轻。道理可能就是这么简单。
我看不懂……
于大学 @2015-01-16 11:25:46
井底之蛙也有自己的一片天,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