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文学史叙述的“政治学”的封面

文学史叙述的“政治学”

洪子诚

出版时间

2021-07-31

ISBN

9787503971082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共收录洪子诚的两篇论文及一篇访谈,鲜明地体现了洪子诚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显现出他近些年研究兴趣的转向。第一篇论文《死亡与重生?——当代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延续了洪子诚此前开展的“阅读史”系列研究,选择了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作为考察对象。第二篇论文《红、黄、蓝:色彩的“政治学”——1958年北京大学1955级<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是洪子诚对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学生编写《中国文学史》教材的经过及背景的回顾,呈现了一个特殊时代思考文学的独特氛围。而在访谈《穿越当代的文学史写作——洪子诚教授访谈录》中,北京大学中文系贺桂梅教授从求学经历、学术思想发展、研究兴趣转变以及治学方法等方面向洪子诚提问,后者对此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回答,相信读者可以从中收获更多的东西。

洪子诚,1939年生于广东揭阳。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93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在北大课堂读诗》《材料与注释》《文学的阅读》等。

目录
红、黄、蓝:色彩的“政治学”——1958年“红色文学史”的编写
死亡与重生?——当代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
穿越当代的文学史写作——洪子诚教授访谈录
用户评论
我真是太喜欢洪先生写作的方式了
我们不应该在历史过失面前集体无记忆,集体失语。
能够较为充分地理解洪老师的文学史思想,就是价格有点贵
08.14.22 内敛精锻的文学政治史写作,于文学史写作主体自觉更深,颇有收获,确为旧文辑录,然记忆中这套书似乎都自称有所增补,非全同于文艺研究旧刊,未字句相对,姑且信之,以告后来者
55文学史的集体写作,考究的很清楚。 “榜样”有时意味着被简化、修剪,按照秩序重新排列,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因此失去了“生命力的弹性”。 只看见一次的东西不曾存在,天天看见的东西不再存在。 我只有一张面孔,它是脸,不是风向标。 像人一样活着,像诗人一样死去。 在时代面前,最要紧的是要有勇气面向“本质”“真理”,而不是向“观看”、向事实打开。 很多时候都是被历史推着走的,不过这位作者真的很博学,这种钻研精神真的很难得啊。
尽量摒弃术语的文本会成为〔最好的材料〕 马雅可夫斯基这篇堪称影响研究典范
对55级文学史的编纂出版的叙述很有意思
知网。大一的时候,洪子诚老师的讲座《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主要内容是他的论文《死亡与重生?——当代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涉及到外国文学经典化过程中的型塑。当时令我大为触动的是洪老师谦逊的态度和学问的严谨,现在读到洪老师每次给本科生上课都重写讲稿也大为感动。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他的讲座对我的研究兴趣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记了六千字笔记,现在也时时回去翻翻